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太极拳是武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久习者,能达到身心合修、陶冶性情、强身健体、裨益心肺、祛病延年之目的。在技击方面它有着出神入化的独到之处。本文就太极拳技击发表几点浅见,谨供爱好者参考。 习太极拳须知打手歌。打手歌云:“(扌朋)、(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打手歌是太极拳技击的原则,怎样领悟和运用好,关键要看习练者的修为。  相似文献   

2.
搭手是两人攻防,缩小空间距离,力点相交的动作。不论是推手,还是散打,都要有搭手动作。怎样研练搭手呢?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搭手前的意断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这是前辈经验所得,强调搭手的用意在先。搭手前要有思想准备,通过意断推测对方的心理活动。怎样意断?要根据“眼为心之苗”的道理,充分发挥眼睛对峙的功能,要透过对方的眼睛及动作,推测对方的心理变化,猜测对方出手的动作。然后即时传递信息,信息要准要快。这样大脑反馈的动作,才能适应对方,使搭手既能先发制人,又能不被人所制。二、…  相似文献   

3.
栖心子 《武当》2004,(6):44-44
打坐述真诠,端身跏跌盘,巍巍形不动,双手放身前。周身须挺立,松肩体自闲,身不着拙相,调身首为先。调心更玄妙,需得细精研,除却七情欲,炼己断魔顽。灵山拴意马,玉树锁心猿,心中无一物,体泰性自闲。意须空静无,结印太极玄,轻轻盘上放,闭口鹊桥连。  相似文献   

4.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5.
郭宝洪 《武当》2004,(11):17-18
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宗旨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慢制快,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克刚。讲究拳学上的内劲慨念,打击对手时先断其根,发力时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出肘瞬间,蹬腿、转腰、顺肩、肘弧引直发弹抖打出,肘上劲道仍是搠、捋、挤、按、采、挒六种劲别。  相似文献   

6.
沈勇武 《中华武术》2004,(12):27-27
许多拳种,特别是太极、八卦、形意为主的内家拳,在与人交手时,均主张“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临战又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7.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8.
太极推手为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运动,古称“ 手”、“打手”,是一项两人相互搭手,听劲而动,粘走相随,既要化解对方推逼,保持自身稳定,又要乘势破坏对方平衡,使其倾跌的运动。其基本技术包括棚、捋、挤、按、采、 、肘、靠八法。技术特点表现为舍己从人,乘势借力,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练习推手能加深对太极拳拳式和劲法的领会,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和力量等素质,并有助于锻炼皮肤触觉,提高感知能力,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柔化刚发”是太极推手的主要技术风格,也是太极推手的灵魂所在。“化”…  相似文献   

9.
寨庵 《武当》2004,(6):21-21
古代称太极推手为“擖手”、“打手”、“揉手”等,是中国武术一种综合性的实战技击方法,是太极运动的对练和对抗形式,有很高的锻练价值。它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内涵及古老的东方哲理,是以上肢躯干为进攻部位,运用棚、捋、挤、按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劲,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传统性、健身性的体育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  相似文献   

10.
褚红霞 《武当》2012,(8):37-39
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劲断意不断,轻启澎湃,挥洒自如。意念之间,自然举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这就是太极拳。太极拳崇尚积柔成刚,要求修炼者如同自然形态的水。如此,既有源源不断的后劲,又有迂回曲折之本能。所以,《太极武当》开篇中这样描述,"这是  相似文献   

11.
硬币由正反两面构成,一枚硬币是正反两面是"二"。对此,中国人说:"一中含二,合二为一,_就是二,二就是一。"西方人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哪来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之理。"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感性直觉思维是从研究对象整体上来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老虎逛街,众人见之纷纷躲避。老虎什么也没有做,谓"不作",但效果却摆在那里—"作"了。"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这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以简制繁;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动而不动,不动而动;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等,这都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都不能仅从字面上从理性逻辑思维上来推敲、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和练习方法中的体会,比较分析太极劲与一般体育力、太极松沉劲基础训练方法与一般体育放松训练方法的相似与不同,总结归纳出太极劲训练中的特点和方法,并通过大小,方向,作用点的训练步骤将太极劲的训练由繁化简,由难化易,使其更加科学化,易于大众掌握。  相似文献   

13.
赵祯永 《精武》2007,(1):19-19
我们探讨“得劲”的含义,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精神意念方面,其二是形体的间架结构方面,其三是力量动作的变化方面。1988年,王选杰先生在答记者问时,有这样一番对答:记者问:“形意拳讲究明劲、暗劲、化劲三层功夫,请问大成拳是否如此?”王先生答:“大成拳除讲究以上三种劲外,更主张讲‘得劲’二字,因交手时得劲与不得劲是相对的.己得劲彼必不得劲,得劲必能制胜于不得劲。”  相似文献   

14.
王志远 《武当》2014,(11):17-20
太极尺拳武不耀武,而以柔弱示人;威不扬威,而以德技化人,其修为的最终目的是明确而统一的,即修为内劲。张三丰诗云:“年月日时空有着,卦爻斤两亦支离,若存会得绵绵意,正是勿忘勿助时。”说的是,长年累月的追求着法,最终总是徒劳“空”的,推求“卦爻”方位变化,权衡“斤两”轻重,最后亦是支离破碎的,唯有存得“绵绵意”才是根本。“绵绵意”,即绵绵气也。绵绵劲也。“勿助者”,顺其清静自然也。  相似文献   

15.
在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日渐突出的今天,劲、力仍是太极拳的核心,劲、力的运使和发放是技击中能否制胜的关键。理清“劲”与“力”的异同是合理和熟练运用太极劲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太极拳练习者习练水平的标志。文章对太极“劲”与“力”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太极“劲”与“力”的区别和联系,并进一步总结了“劲”的特征,希望能为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凌空劲”与“发功”关于太极有无“凌空劲”,说法不一。当年从报刊上看到这一说法,不免好奇,于是专门向经梧老师求教。先生说:“老师不懂凌空劲,你几  相似文献   

17.
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拳理强调了太极拳技击的原则,它说明掌握主动权是关键,主动权在于懂劲。推手既要求做到不使对方触及己身,而己能控制对方的重心,又要求能做到在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被动变为主动,能在“从人中”找出妙法,达到搭手即有办法,近身也有办法。远不怕,近不怕,能远能近,能蓄能发,能刚能柔。挨着何处,何处击,则尽到了推手技术的能事。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用意,肢体内外充分放松。就是说,不但肌肉、皮肤、骨节要放松,同时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处处都放松。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松?因为太极拳是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的技击要求是后发先至。也就是说在对方出击后,借对方来力作出应敌反应。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的要求。正如拳论中所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平时练拳看起来很慢,慢练的目的是要把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相似文献   

19.
王跃强 《武当》2024,(1):9-10
<正>太极拳有很多谚语都是经典流传,关于“腰脊行拳”的谚语,更多的是强调腰身具有核心价值的主宰作用,也堪称经典。比如,“以意领势腰在先,腰驱四肢有序动”,是腰身主动作为;“内不动则外不发,腰不动则手不发”,是腰身主控周身;“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腰送客走,胯坐帅府”“龙虎之劲腰胯功”等,道出了腰身是发劲之源。可见,求深习练太极拳,腰身功夫不可不察,正如前辈所言“时刻留意在腰隙”。  相似文献   

20.
葛云高 《健身科学》2009,(11):40-40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