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海电视台不久前播出过美国系列电视剧《夜莺热线》,不论从内容、情节构思和演技等各方面来说,都应该说是一部有相当艺术质量的片子。不知何故,似乎没有播放完,就忽然辍播了。这部系列剧的情节梗概大致是,一个在午夜播音的电台主持人,从听众的主诉中接触和联系着各种社会面,通过这条“夜莺热线”,主持人不仅揭开了不少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而且他还亲自干预这些阴暗角落中的事件,深入其间,主持公道,援救那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和不义势力斗争,有冒险犯难的危  相似文献   

2.
喻国明 《传媒》2002,(2):22-23
所谓“帕帕垃圾”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帕帕垃圾”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 一、“帕帕垃圾”报道是明  相似文献   

3.
杜冰 《视听界》2001,(3):10-11,15
“偷拍是指记者未与被摄对象沟通,被摄对象完全处于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偷拍偷录是指被采访者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被广播电视记者秘密录音录像并公开发表。”(徐迅《偷拍偷录问题探源》)这里只讨论偷拍的问题,暂时把它定义为:被摄对象在未被明确告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是一个最“阳光”的职业,不仅要给读者送去“阳光”,还要用“阳光”去照射那些阴暗的角落,把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丑事放到“阳光”下去曝光。这是需要有万般热情的职业,需要以奉献作乐趣,以战斗为情怀。 邹韬奋先生对这个问题是想得最透彻的,他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  相似文献   

5.
桂豫  时明 《新闻传播》2007,(8):41-41
毫无疑问,“偷拍”已经成为今天的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偷拍”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正常采访根本无法得到的镜头呈现于荧屏——从江湖游医到黑心矿主,从制假造假到走私贩毒,从腐败官员到算命先生……纷纭世象、芸芸众生,似乎都在“偷拍”之股掌中。特别是在一些曝光类新闻节目中,“偷拍”被视为一个能够痛快迅速地解决问题的“撒手锏”,更是吸引观众眼球、扩大节目影响力、赢得收视率飙升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6.
祝明 《新闻实践》2002,(6):13-14
偷拍偷录是新闻界和法律界争论最多的采访方式之一。一方面,偷拍偷录的节目已经成为电视、广播中的主题节目;另一方面,偷拍偷录的行为被许多法律界人士口诛笔伐,在法院审理中,偷拍偷录的资料不能作为呈堂证供,因此在许多官司中新闻媒体纷纷败诉。一个“偷”字显示了它的尴尬地位。今年4月1日实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使偷拍偷录有条件地合法化,对偷拍偷录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7.
偷窥时代     
针孔摄像、窃听器,一时间似乎无处不在,偷拍事件轰轰烈烈。人们在被人偷窥的同时也在偷窥别人,这是一个让人失去安全感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蘑菇定律” 许多单位都会把初学者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蘑菇定律”。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当“蘑菇”的经历,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当上几天“蘑菇”,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也更加现实。  相似文献   

9.
10月9日《新京报》报道,因涉嫌唆使印度女佣潜入病房偷拍肥肥——艺人沈殿霞,香港“八卦”周刊《东周刊》一名副总编辑被停职了。据说,肥肥在医院遭偷拍,受惊过度,血压急升,生命垂危,不但引起香港社会各界对“八卦”新闻和狗仔队的谴责,遭到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记者协会的痛斥,也引起了香港特区政府的特别关注,警方引用《医院管理局附例》第7条起诉偷拍者。然而,在香港,“八卦”杂志、“八卦”新闻引起事端已经不是第一次。前不久,就发生过香港艺员阿娇,在马来西亚登台换衫时被《壹本便利》偷拍,被刊登作杂志封面,搞得满城风雨的事件。那一…  相似文献   

10.
童雯霞 《传媒》2009,(3):76-76
“帕帕拉齐”出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帕帕拉齐”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在追求眼球经济的媒体时代,娱乐新闻成为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娱乐新闻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娱乐报道“帕帕拉齐”化的现象也愈渐突出。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业界和学术界,“偷拍”、“暗访”、“隐性采访”等已是个老掉牙的旧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但是今年7月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訾北佳携带秘密拍摄设备采用“偷拍”方式炮制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则着实为“偷拍”再一次亮起了“红灯”。在这一事件中,媒体的公信力在社会公众面前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2.
钱江电视台《大家》栏目创办已经近两年了,它以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浙江电视界独树一帜。“众生相”是其中的一个小栏目,它用一种冷视角来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世态。 “众生相”大都采用偷拍的形式,在拍摄时,摄像机处于隐蔽状态,同期音通过无线话筒采收,使被  相似文献   

13.
任晖 《视听界》2006,(2):91-92
按照一般规则,新闻采访应该公开进行。媒体的威信,就是建立在新闻信息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许多新闻信息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这时“偷拍偷录”便应运而生了。“偷拍偷录”,又称隐性采访、秘密采访或“暗访”,是近年来新闻记者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采访手段。其最大的特点是,获取的信息真实可信,因而被媒体广泛采用,又因为广泛采用,也导致争议不断。判定“偷拍偷录”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既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也不是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14.
梁燕 《报刊之友》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报业的危机     
“彗木之吻”已经证明我国古代的“杞人”其实是一位伟大的先哲,他的“忧天崩忧地坠”的“杞忧”,是伟大的科学预见。地球人类必须从现在起就积极采取措施,防范类似的“太空之吻”在我们生活的星球发生。地球人谁愿意重蹈恐龙种群灭绝的史前悲剧呢?作为一位同报业有紧密关系的作者,笔者今天在这儿也想忧忧报纸,谈谈报业的危机。想来不会再被讥为“杞忧”吧!  相似文献   

16.
梁燕 《今传媒》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大块大块的柱石横七竖八地垒在一起,石面上爬满青苔,大树成了这里的主人,粗藤细蔓肆意地缠绕在废墟各个角落,顶上的天空被丛林遮掩住,太阳的眩光落下来,更让人感到阴暗幽深,让人禁不住想知道: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猛然我记起一句关于吴哥宿命的话——它从丛林中来,有一天也会被丛林收回  相似文献   

18.
“偷拍”是电视记者隐匿自己的身份,运用隐藏的摄像设备拍摄并记录一般显性采访中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手段。在采访实践中,一些舆论监督的对象往往对记者有着防范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公开身份就可能使正常的采访拍摄无法进行。从增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角度看,如果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记者必须隐匿真实的身份,使采访对象在一种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按照常态进行。因此,记者只能采用“偷拍”的手段去揭示事实的真相。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晰的今天,“偷拍”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关注,也引起了对“偷拍”的合法性讨论。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提出: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体,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同时也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新的司法解释有条件地让“偷拍”合法化,而且对“偷拍”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19.
偷拍如何面对法律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偷拍”的方式,使读者或观众越来越多地透过这些偷拍画面,了解到一个个真实的新闻事件。这种报道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或腐败现象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任何事件或人物、在任何地点都可...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