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纪录片作为实施国家传播战略中的重要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纪录片这一重要媒介文本实现"走出去",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在互联网势能、新技术手段等多元动能的促进中,中国纪录片在传播实践中积极进行内容与话语调试,连接多元动能要素,在内容、话语、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开拓与创新,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新景观与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以纪实风格为基本特征、以文化传承为现实目标的纪录片,是中国推行文化外交、传播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像载体。面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对外传播的"文化逆差",如何在拍摄主体选择、叙事模式创新、对话式语境构筑等方面跨越东西方文化障碍,是中国纪录片践行"影像大使"文化责任、实现民族观念国际表达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纪录片以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易于跨越语言障碍,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从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传播属性的媒介,纪录片承担着历史阐释、社会记录、文化传承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等使命,在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媒介"排头兵"作用。"从国家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传播中,“真实记录”这一特性具备良好的穿透力。因此,纪录片一直是文化间实现沟通、向世界传播中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外文化领域合作模式的各类探索在被积极尝试,这推动着中国纪录片在国际舞台实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前跨文化传播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大型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在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播出,引起极大反响。该片引导国家与全球社会共同探寻战争暴行的责任,反思"战争"与"和平"这一跨越文化、种族、国家的人类共同主题,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首创以外国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辅以大量一手珍贵史料,无疑是当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集视觉听觉于一身的媒介,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纪录片被视为促进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为它具有"真实与深度的特征和跨意识形态、跨文化、跨民族的属性"~((1))。通过纪录片,观众们能够更容易扩大眼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新世纪以来,新的纪录片观念、方法不断进入中国人视野,中国纪录片人不再满足于"拿进来",也越来越注重"走出去"。愈来愈多的中国纪录片通过参展、参赛和版权交易等方  相似文献   

8.
百集《故宫》历史纪录片取材于北京故宫遗址,于2012年拍摄成功,时近1年多,达600分钟。纪录片为我们展现了皇家生活、政治活动、宗教等朝拜仪式等,同时也介绍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全剧采用了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故宫不同地点、不同区域的精彩细节。本文拟就《故宫》历史纪录片的界定需要注意的问题、意义、历史记录性、历史思想性特征、"艺术性"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初,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五集大型纪录片《春晚》登陆央视荧屏;次年2月,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重新剪辑的50分钟时长的《春晚》国际版Inside China’s Biggest Gala(《透视春晚:中国最大的庆典》)在其所覆盖的26个亚洲国家播出①,成功实现了这一国产纪录片的对外播出,也开启了2013年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讲述中国"的步伐。2013年12月29日,第三届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海南省摄制的外宣片《遇见海南人》在凤凰卫视欧洲台和地面频道播出,实现了对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覆盖,引起热烈反响。10月13日受邀参加戛纳电视节,这是反映海南特色的人文旅游纪录片首次在该国际电视节上亮相。随后,在第十届中美电影节上荣获"金天使奖",在伦敦华语电影节上荣获"最佳人文旅游纪录片奖"。该片在传播推广上的成功,有效提升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摄制传播的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然而,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略显尴尬的中国软实力。中国的国家形象亟需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转变。纪录片作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重要类型,以纪录真实影像为主要特质,成为对外传播、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媒介及载体。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语境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纪录片的出口之路始终被"高文化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视业内关于纪录片创作方式,创作理念的探讨层出不穷,却始终缺乏用国家发展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纪录片的对外传播问题。在中国电视泛娱乐化、快餐化的背后,纪录片在对外交流和外宣领域中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纪录片能够营造其他类型电视产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12月2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新加坡海滨别墅影业公司、德国NDR联合出品的英文纪录片《鸟瞰中国》荣获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国际传播奖。大美河山、华彩人文,纪录片《鸟瞰中国》用它特有的视角抒写出中国壮阔、多元的人文地理。鸟瞰的角度是全知全能的视角、是宏大的视角,能以这样的创意统领作品全篇,实属非凡。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捭阖八万里,  相似文献   

14.
"真实再现"的应用产生的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它的出现,弥补了创作过程中历史影像资料不足的遗憾,丰富了电视画面,提高了观赏性。"真实再现"作为一种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其争议的核心在于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的理解。本文简要梳理了"真实再现"的发展,并且针对"真实再现"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14,(1):20-20
正本刊讯2013年12月13日下午,"十年回顾,十年展望"五洲传播中心与新西兰自然历史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京举行。新西兰广播部长克雷格·福斯、新西兰驻华大使伍开文出席了签约仪式。五洲传播中心长期致力于中国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是国内最早开展纪录片国际联合制作的机构之一,与新西兰自然历史有限公司的合作始于十年前,双方合作拍摄了30多小时的中国主题电视纪录片,传播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后,双方将全面深化合作关系,在节目开发与制作、传播渠道拓展、影视衍生品开发、人才培训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以国际  相似文献   

16.
正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要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在国新办对外推广局的指导下,由五洲传播中心牵头发起"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将外国体验者"请进来"体验和分享中华文化,采用视频拍摄、主题活动、影视项目、演出和展览等方式,借助国内外全媒体传播平台,带领全球观众深入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物、社会风俗、建设成就、科技创新和民族文化图景。"体验中国"外宣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展现中华文化深远影响与价值,更是对中国当代蓬勃发展的真实呈现。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方针中,中华文化的传播占有独特地位,也是"一带一路"开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让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将分析与探究"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第一个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专题性文件,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赖科学而系统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工作实践与学术经验,该效果评估体系和平台的建设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大数据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