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言论集纳     
<正>《人民日报》国际部国纪平在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两年多来,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习近平主席62次谈到"命运共同体"。那些深蕴哲理的论述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期盼着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  相似文献   

2.
正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类世界迈入到一个开启"新全球化"进程的"后西方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命题,并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此,中国媒体尤其是涉外媒体开启了向世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程。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种跨文  相似文献   

3.
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国家对该理念的认识和传播值得深入研究。中国一直将周边关系作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重点,本研究考察了俄罗斯、日本、印度三个中国重要周边国家的媒体报道,发现三国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在起伏中走高,中国在国际场合的大力传播助推明显;报道嵌入非冲突语境,仪式性重大活动是重要传播渠道;聚焦国家间关系和宏观建设路径;本国视角突出,美国影响明显等主要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以来,从周边国家延至区域并逐步走向全球,从构想到实施,一个源于中华文明但又符合全球发展潮流的中国世界观已经形成。十九大以来,作为一个基于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将有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不仅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定位,也是中国语境下全球传播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始终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周边是中国对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重点。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形成的广泛共同利益、文化及价值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以及不平衡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应紧密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在传播过程中强化本土关怀,挖掘传播的互文性,并重视推动理念传播的知识转化。  相似文献   

6.
言论集纳     
正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陶林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发表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论略》一文中认为:我们需要重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从失语到主动发声,从主动发声再到被人听懂,最后达到获得认同。在话语表达上,应更多柔性化、艺术化处理。从"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表达到国际上逐渐被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如何有效传播这一理念,使中国话语变为世界话语,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即权力",将话语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说明拥有话语权就拥有了彰显权力的平台。在新时代,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进而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2017年初,这一理念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引发现场约800名国际组  相似文献   

9.
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从"十八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到"十九大"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贡献出构建全球生态和谐的中国智慧。日益严重的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性与日俱增,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人类社会将面临全球性生态危机。如何解除这种生态危机,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40年改革开放催生中国公共关系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其中"阳光政务"的实施和政府形象构建的新闻发布制度,也方兴未艾,日渐成熟。抚今追昔,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如何使政府公共关系、新闻发布、政务公开具有新作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由背向世界到面向世界,更应该从融入世界到立于世界,更需兼顾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以更加开放的胸  相似文献   

11.
文学共同体源于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想象和诗意精神,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关怀。文章以全球化时代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文学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中外文学中的共同体理念,并以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当代为时间脉络梳理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共同体理念在文学中自古有之。并尝试探讨文学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学创作,指出当代文学创作要立足世界格局、文化自信、科技进步与当代价值引领。该文以文学共同体理念研究世界文学,以期拓宽文学研究渠道,并以文学共同体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在建构和维系人类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崭新包容性文化,从而消解文化隐喻与误读,让世界人民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由"儒释道"会通出发,审视和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印记,探究"儒释道"会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启示与借鉴,进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成为对外交流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的,是中国对自身发展愿景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①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下,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粮食安全、人口问题、卫生问题、跨国犯罪等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在共同的全球价值观指引下形成解决方案。应对不同领域的变化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不断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二级价值观,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以及与各个地区合作中形成的区域、领域命运共同体,如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卫生命运共同体等。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海外传播与认同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许利平在2020年3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抗击疫情》一文中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国际性学术议题,但外国学者的关注程度相对不高,中国学者论文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中国主流新闻媒体是中外学者共同的、主要的信息来源,但二者论文的研究视角、议题偏好、理论基础、研究路数均有所不同,秉持的立场和态度也有较大差别,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不同解释。中国学者的论文清晰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渊源、内涵与意义,有助于增进海外学界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了解,但仍有缺憾。为改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学术界的传播状况,我们应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考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在地实践,反驳歪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言论,还应与海外学者展开平等的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崛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十几年来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友谊、促进合作共赢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加强中外文明对话、连接各国人民梦想的"心灵高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担当与作为,中国引领推动构建人类  相似文献   

17.
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势力令人类发展遭遇到阻力和困惑。习近平主席近期两次就"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指明了出路,那就是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中国的主流媒体应加大力度阐释中国理念。同时,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做强主流舆论提供了机遇。为此,我们应因势而谋,以变应变,在深度融合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立健全多元化传播体系,通过提升传播时效、提高优质内容产能以及创新传播方式,改变舆论格局,开辟国际传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正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的"中国方案"。南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大惨案"发生地和世界"四大殉难城市"之一,"建设国际和平城市,传播中国和平之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把国际关注、中国方案和南京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外大传播》2020,(1):6-8
2019年12月16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来自波兰、葡萄牙、吉尔吉斯斯坦、埃及等国的政要、驻华大使、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未来"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对现场部分中外嘉宾发言主要观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