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8月4日,韩国国会投票通过的《公共外交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及《实行令》正式生效。《法案》明确了韩国公共外交的目的、定义、基本原则和职责,《实行令》则针对法案的整体规划制定了具体的执行条款。这份首部有关公共外交的法律性文件为未来韩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和执行奠定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言论集纳     
正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雪飞在《国际论坛》2018年第4期发表的《美国与俄罗斯在中国的竞争型公共外交——基于两国驻华使馆新浪微博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尽管"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更注重对话与合作,但竞争型公共外交依然是各国处理彼此关系的常用手段,社交媒体为这种竞争提供了新的场域,各国都希望借此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赛博(Philip Seib)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公共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教授。著有《实时外交》(Real-time Diplomacy)、《标题外交》(Headline Diplomacy)、《新媒体与新中东》(New Media and the New Middle East)等专著。笔者在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学习期间就公共外交和媒体外交等问题与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一、领导人公共外交的概念与内涵"公共外交"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泰晤士报》,被用于对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仪态的描述,其定义仅为"礼貌举止"。1965年,美国埃德蒙德·古里恩教授在国际关系领域首先定义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其把公共外交定义成"旨在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此后,很多不同的机构和学者都给出自己的定义和理解。美国国务院将其定义为"一类依靠国际间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单位对外国公众施加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6.
4月6日—4月8日举行的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是首次由中国高校承办的分论坛活动。4月3日下午,在即将启程赴海南参加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前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  相似文献   

7.
读罢赵启正先生《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书稿,感悟颇多。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交往频繁的今天,此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在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公共外交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站在十字路口"等言论一度甚嚣尘上之时,在读到《华尔街日报》为华裔"虎妈"发表《为何中国母亲更胜一筹》的评论,和看到今年东方影片与奥斯卡再度无缘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公共外交和跨文化交流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中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秩序,不断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公共外交中话语表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作为国际二战类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断创新对外交流形式,运用人性、和平、记忆、艺术等"世界语"开展"广场外交""展厅外交""智库外交",以国际社会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取得一定成效,也为纪念馆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如何创造性发挥作用做  相似文献   

9.
正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传播生态,也将公共外交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公共外交"(Digital Public Diplomacy)也相应呼之欲出。数字公共外交不但对传统公共外交形成延展,其传播主体也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参与的多元行为体。我国政府近年来特别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公共外交着眼,加大了对外传播的投入,形成了以国家传统媒体为主的对外传播格局。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及文化传播的新平台,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方式。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体平台展开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正成为多国  相似文献   

10.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11,(5):64-64
《中国软实力:传播中的公共外交》 作者王坚是南加州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公共外交,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有相当丰富的著述。该书就中国在软实力建设中做出的努力,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的扩张,中国的形象设计及其影响,成长中的中国政府发言人体系,中国的企业外交,海外华人、互联网在国际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后疫情时代与后特朗普时代,中国应当充分认识到疫情和民粹政客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冲击,主动从中找出新的切入点和增长点,从环境、疫苗及社交媒体"信息疫情"等主要全球性挑战突破,以城市外交塑造"乐活中国"新形象、强化疫苗外交的语境化思维、构建多元传播主体协同的有机网络,锐意开创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新局。  相似文献   

12.
正上期,国际知名公共外交学者南希·斯诺(Nancy Snow)在与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访谈中,探讨了公共外交前沿发展、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以及公共外交底层信任创建等话题。在本期中,斯诺教授从神经科学、媒体变革、媒体与恐怖主义、软实力等角度,探讨了公共外交在新媒体环境当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以及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公共外交所展现出的一些新的研究和实践操作维度,并就"巧实力""战略叙事"、2016年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化媒体在全球的快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行公共外交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有人称这一外交为"推外交",有人称它为"数字外交",还有人称它为"社会化媒体外交"。①为突出这一公共外交形式的鲜明特性,本文称社会化媒体外交。  相似文献   

14.
<正>以往对于公共外交的应用,大多数是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形象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2016年公共外交学界对于"新公共外交",即非政府层面普通民众的公共外交活动的密切关注,公共外交具备了拓展其应用场景的条件,可以成为推广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城市外宣部门"牵头抓"的总作用,整合城市品牌信息和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对外传递出统一的、持续的、有效的城市形象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关于公共外交的"目的性"存在一定争议。许多国家主张以政府为主导,发起外交项目,以影响国际舆论为目的,为自身营造有利的政治舆论环境;另一些国家则主张以国民而非政府为主要推动力,开展有意义的文化外交活动,从而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存在感"。在公共外交领域,"政治舆论外交"和"文化存在感外交"都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政治舆论"与"文化存在"这两方面来诠释公共外交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并在重要的国家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尼古拉斯·卡尔教授经过多年调研写成并在2008年出版的《冷战和美国新闻署——1945年至1989年的美国宣传和公共外交》一书为研究美国的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材料。他的这一著作既展现了美国公共外交的成就,也披露了同一个时期美国公共外交连续不断出现的失误。卡尔一书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时代和环境的变迁导致美新署昔日的辉煌不再,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的公共外交落入低潮。恰恰相反,这正说明,美国将调整手段和方式,采用新的技术,调动更多的民众,以更加新颖有效的形式开展新时期的新型公共外交。而这,是值得我们跟踪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公共外交是指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公众舆论的基础上,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依托数字技术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当前,中国对美数字公共外交主要面临战略机制与平台规划不完善、外交实践缺乏对话意识与定制化传播、多元战略叙事欠缺布局与联动三大主体困境。同时,还面临着美国对华舆论整体趋于负面消极、美国政治极化与妖魔化中国同频共振和“数字围剿”、遏制中国技术研发与平台升级、深度造假与偏向性算法固化受众对华刻板认知四大外部困境。本文提出,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将中美对话理念由目的转向过程,以数字共情提升对话效能。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实施,中国对外投资正处于急剧增长的通道,企业海外投资也日益成为中国国际存在及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企业公共外交增进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正成为当今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企业公共外交就是一国企业为了改变外国公众观念、塑造自我良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信息、知识和价值传播活动。与传统单纯的企业公关不同,企业公共外交的建构与实施基于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日趋复杂,尤其2012年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之后,两国间的交流互动已呈现出"政冷经冷"的"双冷"现象。"政冷"是指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外交关系因为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而坠入"冰点";"经冷"是指中日间的经贸关系由于经济原因、双边政治关系紧张等因素造成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公共外交常被视为政府外交的辅线,通常外交与公共外交两线协同配合有助于目标的达成。"政冷经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