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媒体融合呈现了移动化、社交化、数据化的特点,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兴起的一种跨学科和领域的新闻生产方式。什么是数据新闻,全球首本阐释数据新闻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写道:"数据新闻,就是用数据处理的新闻。"1国内研究学者方洁等提出:"数据新闻的内涵就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2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谈到加快推  相似文献   

2.
2005年和2006年夏季,美中两国分别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和强台风“桑美”的袭击。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本国发生的自然灾难的报道是很不相同的。本文以自然灾害发生后1周时间内《人民日报》对“桑美”的报道和《纽约时报》对“卡特里娜”的报道为对比样本,通过对两家媒体报道内容构成、侧重点、新闻价值体现、对待政府的态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论证新闻文化不同对媒体的报道影响;并基于此对国内媒体的“对外报道”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台的“两会”报道也与时俱进,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通过现场直播、口头报道、录音报道、新闻、专题、评论、专访以及多语种网站,图文声并茂的报道,及时准确生动地向广大海外受众传递有关两会的信息。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我们在选题策划和稿件采写方面是如何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和方法,探求“我们想说的”与“人家想听的”结合方式,以取得对外说明中国的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如何操作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的改革,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新闻传播理念正从正面报道向舆论意识的觉醒、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意识到报道意识转变,与此同时,新闻报道方式也悄悄地在革故鼎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新闻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由中央电视台亲自打造的新闻纪实性节目《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一开播就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随后,央视又适时创办《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大做“深度”文章,以满足受众需求。目睹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火爆”,…  相似文献   

5.
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了中国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此之后,国内外众多媒体都对双碳目标进行了持续报道。该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在线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关于双碳目标的22篇德语新闻报道为研究语料,以臧国仁的三层次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凡·戴克的新闻话语分析,在高、中、低三个层面,分别从宏观新闻主题、中观议题内容和微观语义的视角,对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新闻在线关于中国双碳目标的德语新闻报道呈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值得信任和务实的领导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2006年十届四次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前后CNN和NHK播出的中国新闻为研究对象,围绕两者新闻选择和报道方式的差异,通过对其内容的比较和分析,阐明中国应对国际舆论环境的有效办法,就是用更多的事实说话。作为中国“一年之计”的晴雨表,全国“两会”历来是观  相似文献   

7.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辅助报道”的发迹开端,到60年代“精确新闻”酝酿发酵,再到后来新闻2.0、数据库新闻的萌动生发,有关“数据”的新闻报道方式可谓是盛极一时,只不过在其实际价值屡遭质疑之后而变得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9.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会议,为全球所瞩目。数千名海内外记者同时将镜头对准杭州,同场竞技如何取胜?本文以中新社G20杭州峰会报道为例,从实战角度探讨如何创新议题设置提升传播效果,如何“曲线救国”实现选题“变通落地”,如何兼顾会场内外、将静态新闻做“活”,以期为我国外宣媒体在国际新闻大战中,提升选题策划质量和落地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正式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以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被中英两国媒体作为重要外交事件加以报道。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报道"习近平访英"的新闻框架,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构建提出建议。一、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关于"习近  相似文献   

11.
李有生 《职业圈》2010,(21):96-97
文章从“理论与执行”能力并重的角度重新审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理念。从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和要求,传统设计教学模式、设计理论与执行能力的关系。理论与执行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研究方面阐述了“理论与执行”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方法、渠道等。  相似文献   

12.
正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是近年来新闻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指的是由数据驱动(data-driven),从中挖掘新闻价值,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予以可视化呈现的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数字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如《雪崩》《伊拉克战争日志》等),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相比之下,在对外传播领域,中国的数据新闻发展方兴未艾,不仅实践者较少,而且作品质量参差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倪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并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从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了“龙”与“dragon”的翻译及更改问题。并认为,把中国的龙直接译作西方文字中的毒龙dragon,以及把西方的毒龙dragon直译为中文的龙,这种译法很不科学,并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害而无利,今后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词典里关于龙的英译和dragon的汉译必须修改。  相似文献   

14.
中日韩电影中有关“小人物”的故事叙事各具特色,这源自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中日韩电影中致力突围传统文化的《我不是潘金莲》《入殓师》和《谎言》这三部影片中“小人物”入手,进而对中日韩电影中“小人物”故事的叙事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析中日韩电影各自的主题意蕴及其艺术手法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之后,美国媒体各显神通,争先报道。不难发现,在这一新闻大会战中,美国媒体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历史上少有的音调一致,支持布什、支持政府,矛头直指本·拉登及阿富汗塔利班;二是历史上少有的内容变化,美国电视新闻硬新闻的报道量比“9·11”之前增加2/3,每10篇报道中就有8篇是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主要从北京的人文形象,即城市形象中的"软环境要素"入手,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北京人文形象在日本主流媒体上的呈现特点,不涉及与北京相关的时政新闻和财经类报道。研究对象是日本乃至世界日发行量最大(超过1400万份)的报纸《读卖新闻》,选取2008年9月(奥运会后)至2014年3月(本文研究时间)该报有关北  相似文献   

17.
本期我们选取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该文及外媒对我国“两会”普遍的关注点及报道方式,指出值得我们对外报道借鉴的写法。  相似文献   

18.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新闻界公认的一年一度的“新闻大战”,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到会采访,无论是对上会记者还是对新闻单位,都是一次组织策划报道、采写新闻精品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国家电台的传播优势,创新“两会”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期以美联社《“换妻案”引发民众深层次讨论》和特稿《玉树震区一名小幸存者“赖床”逃过一劫》两篇文章为实例。前者分析了在对外报道中记者编辑如何处理“负面”报道,发挥“正面”功能,后者点评了外国通讯社如何采写突发事件特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