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年前夕,笔者先后收到了发自首都北京的两份珍贵礼物:一份是《经济参考报》群众工作部寄来的精制贺年卡,一份是由《经济参考报》的一些编辑、记者亲笔签名的贺年片。小小贺年卡,凝聚千般情,它反映了报社编辑、记者对一名基层通讯员的深情厚爱与鼓励。当然,编辑同志对通讯员的关心更多的表现为日常做  相似文献   

2.
作为基层单位一名普通的通讯员,站在基层通讯员特有的角度,感觉到《中国记者》比较注重专业记者编辑的工作与生活,而对基层通讯员(业余记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所忽略。在《中国记者》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鼓舞下,我向《中国记者》提点建议: 一、最好多刊登一些从基层干起,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优秀名记者。这样对其他记者特别是广大基  相似文献   

3.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4.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本刊破例在一期内全文发表张建伟同志的这篇长文,相信不少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会有兴趣读完这篇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对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很有教益的文章。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该如何对待各地记者站记者发来的稿件,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应如何处理基层通讯员的来稿?编辑、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此文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洪文 《新闻界》2003,(3):63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尽了战乱时流落在外人的心声,后来在传播时,又成为游子们的知音,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对于作者来说,特别是初学者,若说:“编辑来信抵万金”,我相信,广大的作者也是会赞成这句话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至今念念不忘在基层当通讯员,有一天收到《山西日报》群工部一位编辑的来信,欣喜万分的情景。作为我自己,80年代初在一所中学任教,课余习作小说,有一天忽然收到《儿童时代》编辑、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来信,对我的习作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真诚地提出修改意见,那真可说是一颗“精神原…  相似文献   

7.
编辑如园丁     
编辑是我们通讯员的老师,通讯员的成长离不开编辑的关心和栽培。当我接连4次收到浙江日报颁发的《优秀(积极)通讯员证书》的时候,心里总会涌起层层热浪,由衷地感激《浙江日报)的编辑老师。 当了20多年的党报通讯员,确实尝到过一些编辑“高处不胜寒”的滋味,然而浙报许多编辑平等、真挚、亲切的作风却永远铭刻在心。1993年7月我给浙报《现代青年》寄去了《寻路》一文,接着又推  相似文献   

8.
《国际新闻界》2012,(2):121
(悉尼路透电)英国最畅销的《太阳报》的五名新闻工作者涉嫌向政府官员行贿被捕,报社陷入危机,但大老板默多克誓言,该报纸将照旧出版。被捕的《太阳报》新闻工作者包括副总编辑韦伯斯特、图片编辑爱德华兹、首席记者约翰.凯、首席海外通讯员帕克和记者斯特吉斯。另外,一名国防部人员、一名武装部队人员和一名警员也被捕。  相似文献   

9.
读者评刊     
“无声的老师”长垣县城关镇通讯组共有28名通讯员,1986年他们采写的报道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159篇,创历史最好成绩。这里面也有《新闻爱好者》的一份功劳。这个镇的通讯员新手多,经验不足,素质差。镇领导为他们每人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并以老带新,邀请编辑、记者传经授宝。城关镇王留章,通过向“无声的老师”《新闻爱好者》学习,很快掌握了起码的写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简讯     
▲郑州二商局系统内13个单位的61名通讯员参加了4月份举办的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了《新闻爱好者》、《工人日报》、《郑州晚报》等新闻单位的11位编辑、记者为通讯员授课。学员们边学习边实践,每人都写了一篇新闻作品.他们反映:学习时间虽只一周,收获很大。耿惠宇  相似文献   

12.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是办好企业报的重要保证。一家报社不论硬件设施再先进、完备,拥有再多的高级编辑、记者,但如果没有一支立得住的通讯员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基层报道队伍作支撑,是很难办好、办出特色的。怎样才能拥有一支优秀的通讯员队伍,怎样才能让通讯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报道生力军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你知道《安阳日报》改版、改革情况和用稿取向吗?你知道如何提高上《河南日报》的命中率吗?11月19日至21日,内黄县委宣传部成功举办了为期3天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特邀上述两家报社的新闻编辑专家到班授课,给大家解疑释惑,介绍秘方。  相似文献   

14.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5.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16.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所写的新闻稿,要想多一份成功的机会,我的体会是采写新闻稿要有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17.
编辑不同于记者,二者的区别就某种意义来讲,编辑如同厨师,记者好比采购员。对于记者、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编辑要下一番“摘、洗、切、搭配、烹饪”的功夫,才能呈献给读者。因此,可以说编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构成编辑素质的因素很多,但最基本的不外乎“三心二意”,即:爱心、诚心、疑心及政治意识和新闻意识。所谓爱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之情。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一项工作漠不关心,提不起情绪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相反,  相似文献   

18.
一名市报编辑,只算得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小兵,转眼就是二十八个春秋了。如今两鬓飞霜,行将老矣。想起这二十多年的历程,总觉得趣味无穷。这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人们常称呼编辑为“编辑老爷”,其意是面南而坐,一支红笔坐操稿件“生死”大权,对记者和通讯员来说,编辑的确算得“老爷”了。特别是通讯员的稿件,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见报后,往往要跑到报社来,对我们备加赞扬:“编辑同志花了工夫,把我的稿子改活了,使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样,功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4,(7):79-79
咸宁日报社朱封金、刘晖在《编辑通联五法》中谈到:作为一名编辑,要把组稿看成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部分。要组稿手头就得有一批可靠的通讯员队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就得搞好通联工作。通过实践,总结出如下五法: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