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贯精神和基本价值方向,是“五爱”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道简易行”以及对道德主体性的高度重视。实施“八荣八耻”的有效途径是循末以及本、谨外以养内以及分层次建设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八荣八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本文在论述了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八荣八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强调大学生必须以“八荣八耻”为行动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既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念范畴,也有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实践范畴,体现了民族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陆海燕 《时代教育》2006,(12):142-14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历史的传承和时代风尚的引领。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公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对于引导青年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社会风范,具有重大意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各族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提出,既是党和国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一贯态度的体现,又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深刻化和具体化。“八荣八耻”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指导,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李智栽 《教育与职业》2007,(35):115-117
文章从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详细阐述了“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为“八荣八耻”归纳得十分经典,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个人美好人格的具体标准。同时,本文结合学习体会,分四个方面阐述了“八荣八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学习和坚持做到。  相似文献   

9.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为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竖起了新的标杆,应成为高校思政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主题和立足点、出发点,结合实际,作者阐述和分析了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义、途径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结合,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与构建和谐校园结合。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本文通过对"八荣八耻"内涵的解读,对"八荣八耻"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概括,并最终提出如何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2.
一名高三学生以质问的口吻问教师:“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教师没有生气,而是结合教材中“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大量的时政资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知道和感受到的事实,进而得出结论,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分重要。将“八荣八耻”引人教材、引人课堂、引人学生头脑,必须在“活”与“实”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了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新要求,是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指针。高校必须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构建以民主、平等、诚信、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闫梅 《宁夏教育》2006,(5):19-19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我们抓住着力点,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和“八荣八耻”活动有机结合并切实抓好。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八荣八耻”也已成为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知耻之心”的树立有利于激发出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进而使“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践行荣辱观,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陈丽 《吉林教育》2006,(12):60-60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18.
贺志燕 《时代教育》2007,(8Z):17-17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已风靡全国。2006年3月份以来,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本文概述了两者概念的提出,浅析了两者的关系,论述了“八荣八耻”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广大德育工作者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特刊发此文,希求广大德育工作者撰文谈自己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德育实践中的体会和做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一把准确直观的道德标尺摆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一种道德新坐标。本文尝试探讨“八荣八耻”的哲学内涵,辨析如何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延续德育工作,多方位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