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西江千户苗寨的非遗旅游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从无到有的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加强苗寨“非遗”吊脚楼保护,做好“非遗+”文章,西江千户苗寨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将浓厚的苗族文化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习俗逐渐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工具,有力推动了苗寨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山西是长城资源大省,也是非遗资源大省。千百年来,在超过3000公里的长城脚下,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它们代代相传,是传承长城文化的记忆符号,也是激发长城活力的动力源泉。非遗资源是长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元素和文化形式,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撑。开展好长城沿线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展示长城文化、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的"非遗"音乐在我国"非遗"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今党和国家对"非遗"音乐高度重视,掀起了浓厚的保护"非遗"之风。本课题通过研究四川地区非遗音乐进高校课堂、进学校教材、进师生头脑,进文化市场和走出四川、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有四川地域特色的非遗音乐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截至目前,河南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及非遗保护制度,为非遗数字化建立基础,同时河南省大力开展数字非遗活化研究,提升了非遗数字化应用能力。河南将打造多种展示平台,做好未来全省“非遗一张图”数据填报,形成河南非遗数字化新形势。  相似文献   

5.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0,(6):90-97
《白皮书》: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发展期,“非遗”公约履约报告撰写会议召开,文化部确定文化体制改革时间表,非遗资源总量97万余项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现代化追求与非遗保护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应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是否都要一视同仁地加以发扬光大?如果有扬弃有侧重,那么甄别去舍的标准何在?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我国非遗保护的根本立场与核心理念,从法律角度理顺了非遗保护与社会发展、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与'传承性"原则.对中国政府来说,非遗保护的目的绝非是要复活一个农耕时代的古老中国,以全面复兴所有逝去的文化传统,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中国当下及未来的积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恒久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内蒙古充分发挥非遗资源的特殊优势,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使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愈加深入、愈加完善、愈加增效,展现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面貌。说到内蒙古,最让人熟知和向往的是广阔无垠的天然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在人们心中是天堂草原,也是草原天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今天的内蒙古仍然尽显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风采和气魄。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系统工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翻山铰子是从我国古代巴文化区域内传承发展而来的一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原始舞蹈翻山铰子的传承与发展说开去,试图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1977年高考制席恢复后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培养质量的下滑等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世纪以来新办新闻传播院系数量更是激增。这些新闻传播院系由于存在招生过滥、师资不足、设备简陋和教学欠规范等问题,阻碍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水平,结合这些新办新闻传播院系特点,需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专业特色、强调新媒体教育、建立并加强对新闻传播学教育的评估和退出机制,保证新闻传播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都旅游的文化定位,应该与成都的历史文脉传承相一致,与成都文化的基本性质及地方特色相一致。基于此,成都的旅游文化应定位为“中国西部的优游天府”,并建设“长江上游文明之源——古蜀文化”,“江源水文化”、“春回锦江”(锦江花市)、“古代东方音乐之都”、“四合院休闲文化”、“乡村林盘文化”、“蜀茶道”、“蜀酒道”、“旅游购物天府”等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研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总结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尚存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借助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经典的“和合文化”为例,尝试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为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力度、构建和谐共赢的世界发展新格局与新生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苏帆 《寻根》2023,(1):44-46
<正>一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浦北县“跳岭头”,是钦州地区壮、汉两族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产物,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广西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浦北地区除春节外最为盛大的节日,其习俗之庞杂,受众之广大,“岭头节”在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浦北县“跳岭头”被确认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而后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从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由此可见,“非遗”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借鉴他国相关的经验教训,不失我们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  相似文献   

14.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为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丰富性并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突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日前,以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为主题的《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  相似文献   

15.
序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5000年未曾间断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身份象征,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中国非遗不仅凝聚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深刻认识非遗旅游本身具有的“知识学习、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三层依次递进的核心逻辑,我们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深度融合要求的非遗旅游产品,并通过深度融合的非遗旅游向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中国书法,既是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民族艺术奇葩。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承载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文明,体现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创造精神。中国书法很早即随汉字的传播,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日本的“书道”、韩国的“书艺”;汉字文化圈的书法艺术,代表了东方哲学和东方艺术的最高境界,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14,(10):15-15
2014年8月20日,文化部第一次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向记者介绍了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与旧“中华理性”不同的新中华理性主义,是自觉地扎根于中华化、自觉地为中华服务、自觉地以中华或中国的眼睛看待世界的中华性,与以民主精神、人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民主精神、人精神、科学精神、开放精神是相互联系而又与理性相通的。新中华理性主义的勃兴,有助于削弱、清除旧“中华理性”的负面作用、影响,有助于解决我国面对的失序、失衡、失范现象,并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关于新中华理性主义的研究,促进新中华理性主义的勃兴。  相似文献   

20.
成都就是将劳作和生活统一到休闲之中的“休闲之都”。生活+劳作是成都城市题中应有之义,成都优越的自然环境,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底蕴,成都人以休闲为特色的生活方式,构成“休闲之都”的三个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休闲之都”,将成都打造为知名的休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