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际化是高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改革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一流高校开展海外传播、塑造海外形象的理念与做法,从树立海外品牌传播理念、打造海外传播话语体系以及构建海外传播机制体制等方面着力,推进海外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当前,影视产业已成为国际传播提质增效的重点领域。在数字平台介入下,全球影视产业的流媒体转型正在发生,并从传统的中心国家主导模式,转向兼容不同国家文化特点、不同媒介平台属性的数字全球在地化模式。该模式在创作理念上强调全球共通价值与各国文化特性的整合,在制作体系上注重基于平台的跨国协作生产,在产品分发上通过数字平台面向不同国家精准传播,在反馈互动及衍生消费上根据受众需求实现在地化创新。基于数字平台的影视产业形构出可供多元文化协商共生的“第三方文化空间”,日益表现出赋能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充分潜力。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媒”是国际传播领域的创新理论之一。“以人为媒”以社会关系网络、平台化思维与用户生产内容为理论基础。从受众层面来看,国际传播要从受众思维向“传受一体化”思维转型,推动海外受众的再创造、再传播与互动交流;从传播角度来看,引入“人格化传播”模式,打造个人化传播主体,构建个性化人设,创新生活化内容,借助社会化传播,实现国际传播的传播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复杂国际关系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隔阂,共情传播成为一种破局进路。基于对共情传播理论脉络和作用机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诉诸共性议题,话语微观多元;深挖中华元素,激活文化触点;巧用全媒体平台,创新产品样态;联合外籍人士,传递“他乡人”视角这四种实践创新策略,以期以情动人,实现与他者的联结,促使中国声音从表达到抵达,让中国故事真正在国际受众中获取认同并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从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地方媒体如何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国际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地方媒体在开展国际传播时往往存在平台有限、高端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为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柳州日报社创新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努力构建央地媒体联动的国际传播格局,在海外社交媒体搭建海外传播平台,积极探索地方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美西方一些势力的刻意扭曲和阻滞的“他塑”困境,和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对外传播技术方法先进性灵活性不够等“自塑”困境。基于如何实现中国对外传播内容共享与效能共创这一核心问题,本文综合心理学、传播学、文化学等视角对当前对外传播困境进行反思,并思考性提出中国对外传播“共性”模式建构与中国对外传播“守正”与“创新”的新探索,即坚守具有人类文明共享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核心内容,坚守具有世界利益共通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传播指导理念,坚守具有的主客双方共创性的媒体矩阵为传播特色渠道,以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的利益主张、创新的互动渠道,实现具有感知绩效的长尾性互动,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目标,让新时代的中国以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传播面临“西强我弱”的不对等地位,需在多个关键方面加强努力,以重塑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首先,在内容设置上,应系统整合中华文化的多元元素,深入挖掘其深厚底蕴,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普遍价值;其次,在传播对象上,应形成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设计相应的传播内容,以增强传播效果;此外,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应创新表达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活力与创新;同时,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与影响范围,引领全球文化交流的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8.
伴随数字媒介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社交媒体成为全球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和可能。在技术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在底层架构、算法机制和界面形态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具有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等作用。在以“互动参与-情感实践-认同塑造”为核心环节的文化传播模型中,可供性的“多元可能性”特点和用户关系网络、技术感知等因素,对我国媒体利用社交媒体技术可供性开展文化传播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在技术赋能下,要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情感联系为纽带,制定和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三家中央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中央主流媒体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传播效果较好,官方账号体系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但同时,中央主流媒体针对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有效策划存在不足,与海外受众也缺乏积极的互动。建议中央主流媒体在选题策划与传播内容方面争取做到“有软有硬”;重点改进短视频等报道形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平台;用好海外各类知华友华的意见领袖;升维账号体系,打造多元主体传播矩阵等。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大学海外传播力与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简称:QS世界大学排名)有显著相关关系。近年来,内地高校海外网络传播力显著提高,与国际一流大学差距逐步缩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武汉高校海外传播力排名上升,部分医学类高校谷歌新闻数量相对2019年有较大增长;内地高校海外社交平台建设整体薄弱,关注度与活跃度普遍偏低,仍需进一步加强"走出去"的传播力建设,海外传播力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传播在当今国际传播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国家文明底蕴的象征,优质的国家文化能够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营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交流互动的氛围。近年来,新任领导人对于文化传播高度重视。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渐渐走上了以多重主体、多种方式、多元内容传播国家文化,构建中国文化形象,凸显影响力,进而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之路。国家文化在政治舞台上  相似文献   

12.
张云龙 《职业圈》2013,(1):16-16
第一个采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电力开发模式;第一个配套引进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和环保技术,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国产百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第一个获得“中国一流电力公司”荣誉称号——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能国际”)自成立以来,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以“三色文化”引领企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文化强企”的新路子。12月18日,中国企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12全国企业文化(华能国际)现场会,授予华能国际“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相似文献   

13.
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战离不开媒体这个平台,因此,创建国际一流媒体,成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那么,什么样的媒体是国际一流媒体,哪些媒体是国际一流媒体,我国又如何打造自己的国际一流媒体呢?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作为实施国家传播战略中的重要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纪录片这一重要媒介文本实现"走出去",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在互联网势能、新技术手段等多元动能的促进中,中国纪录片在传播实践中积极进行内容与话语调试,连接多元动能要素,在内容、话语、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开拓与创新,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新景观与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回顾梳理2021年我国对外传播策略创新,“平台社会”视域下平台化传播突围、分区块精准传播、技术驱动叙事创新,“全球中国”理念下的由“跨文化”到“转文化”、由“自塑”到“他塑”、由“硬性”到“柔软”的传播策略升级值得关注。2021年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错位”。未来,要进一步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跨越、从“策略”到“理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战略传播体系支撑,身为系统地基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重点发力方向。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采用系统论视角,在服务全国战略传播大局的定位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着力平衡区位传播与全国布局、地方性传播与全球化融入关系,围绕“传播交流+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复合功能,形成了理性能力培育、感性情感认同两类发展路径。前者关注“硬件+软件”的传播能力系统升级,加快推进平台化基础建设、地方性话语创新;后者聚焦情感的双向流动与群体共鸣,呼吁“地方感”重塑与共同体意识构建,以情感代入赢得价值认同。地方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不能固守既有思路。未来,各机构应遵循“战略目标选择—路径落地优化—传播效能评估”动态流程,以发展眼光调整建设路径,切实推动国际传播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数字文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数字技术重塑传播主体观念,再造主体实践模式;其次,数字平台与民族国家的互动定义国际传播新边界;再次,数字文化在失序与重构之间衍生国际信息流动新秩序。面对控制和博弈的数字风险,国际社会产生对数字技术的人文性反思,并延伸出数字文化抵抗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公域传播秩序”概念,以此指向数字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多维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红 《对外大传播》2009,(11):12-13
目前,创建国际一流媒体,成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主攻方向和首选路径。开辟一条“借船出海”的路径,这是指向同一目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迂回线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CiteSpace对近二十年间(2003-2022年)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国际传播”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可视化处理,从文献作者、主题分布、研究时间线等维度,系统分析该领域热点议题、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侧重于国际传播内涵和概念辨析的起步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稳步增长阶段;探讨如何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的快速增长阶段。未来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及创新国际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内容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