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语法学界对动趋式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趋向动词的性质和范围、动趋式中“趋”的意义、动趋式和它的连带成分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动趋式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学界对动趋式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趋向动词的性质和范围、动趋式中"趋"的意义、动趋式和它的连带成分的关系.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4.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5.
从趋向补语的意义、句法形式、语言对比三个角度对在日本所发表的汉语动趋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进行汉语研究时都是从语言事实出发,注重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与中国的研究成果相比,日本的动趋式研究也运用认知及配价理论而且多数注重具体的应用;不同之处是日本学者比较注重个别词的研究,另外以汉日对比为研究角度的成果比较多。  相似文献   

6.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7.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探讨了能性动趋式“V得(不)过来/过去”的不对称分化特征。“V得(不)过来”基于向心视角表征有界事件,重在结果感知。由外部“归因”凸显内在“结果”,核心义为能性周遍义。而“V得(不)过去”基于离心视角表征无界事件,重在过程感知,以动词来锚定事件的实现方式,核心义为能性度过义。“V得(不)过来”以高意愿和能力受限表征“愿而不能”的动力可能;而“V得(不)过去”则以低意愿和低能力表征为“不能为之”或“勉强为之”的动力可能,其中“说看”类官能动词进入后构式习语化,由示证情态发展为表价值评判的认识情态。  相似文献   

9.
动趋式述补结构的自主性受到述语动词和趋向动词自主性的影响.在全面考察动趋式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对其自主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距离象似和认知方式的角度对其自主性的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中,变量“X”以A(P)和V(P)为主,少量N(P)也可以进入构式。构式有其明显的语义特征,即评述性、极量性、高情态性等。“再X不过”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说话人对某一认知主体具有的“X”所及程度的主观极量评判。构式有“再X1X2不过”、“再X也不过”、“再也X不过”等变体形式。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不过”的语法化与语用推理。从适用语境看,“再X不过”构式主要用于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具有意外功能、评价功能等。  相似文献   

11.
“V 过类”准动趋结构的自主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于某些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 ,把相应复合动词结构称为准动趋结构。在此基础上 ,举“V 过类”准动趋结构为观察和研究对象 ,讨论了这一特殊动词结构的自主性以及自主性的显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上、下、起、来、去、上来、下去"等20个用在句中主要动词之后的趋向动词是汉语动词大类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小类,由它引申出来的"动趋宾"结构的语序问题更是关于趋向补语问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吕叔湘(1999)在谈到"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构成的动趋式动词时说:"动趋式动词后面表事物的名词可以有三种位置:(1)在整个动趋式之后;(2)在趋向动词和趋向动词之间;(3)在主要动词之后,趋向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V得”式重动句中的第一动词V1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以省略。文章首先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分析了“把”字句与“V得”式重动句V1之间存在的浅层规律。随后参照刘雪芹(2003)一文对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的分类,从相关的三大类六小类出发,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别探究“V得”式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与第一动词V1隐现条件之间的关系,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确定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判定标准,然后对《搜神记》的动趋式述补结构进行分类描述;最后以六朝为界,探讨动趋式述补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并与《搜神记》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16.
“(你)看看人家(X)”构式主要是对被指称者“人家(X)”的赞赏,其构式义的浮现依赖于X的准入条件、背景语境以及人称代词“人家”的隐含态度.它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在语篇中所起的语用功能主要是焦点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代倩文 《海外英语》2016,(15):195-196
英语动结构式的句法结构为[SUB V(OBJ)XP],其中X=adjective/preposition/noun,其意义为"X致使Y变成Z"。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致力于从句法、语义、语用、构式等视角对其进行阐释,构式搭配研究分析法作为一个研究构式的新视角。本研究以COCA语料库为数据来源,采取定量语料库的方法,以构式搭配为切入点,选取结果补语中最经常出现的形容词dead为例,对动结构式中V槽位中的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文根据"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探求动趋组合的基础性语义特征匹配框架。总体而言,具有位移性趋向的动趋组合匹配框架主要取决于方向性([±定向]/[±泛向])与位移性([±自移]/[±使移]);具有状态性趋向的动趋组合匹配框架取决于状态性([±自态]/[±使态]);具有时体性趋向的动趋组合匹配框架取决于持续性([±持续])与反复性([±反复])。最后,论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语义框架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0引言动趋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种动补结构,能进入的替换成份又较多,因此对动趋结构的研究一直是语法学界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我们认为,要想对动趋结构的全部特点和用法作出客观的、详尽的描写,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动趋结构下面各个小类的特征。本文试图探讨谓宾动趋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能够进入动趋式中的动词主要是位移动词和状态动词,无论是位移动词还是状态动词,根据显著度差异的一般规律,其显著度都高于趋向动词,是注意的核心,由此,动趋式的前项动词是句法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