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以形写神”在中国画论中是流传既久而又影响深广的口号,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良好作用。画论家们历来把它看作是顾恺之提出的一条可与其“迁想妙得”并列的重要创作原则。近来笔者重读长康《魏晋胜流画赞》,研玩之余,窃以为我们当初实在是误解了古人。 长康原文是:“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到,“以形写神”不但不是顾氏所主张而恰恰是他所反对的。而我们所理解的“以形写神”却又正是顾氏所谓“悟对”。“悟对”是既有所“悟”又有所“对”的,“悟”依据于所“对”,而且始终不舍弃所“对”。所以,“悟对”始能“通神”,始能以对象之形写出对象之神,并发抒作者独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的造型艺术,是指与萨满巫仪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形象艺术,包括萨满佩带的面具、身着的服饰、供奉的神偶、使用的乐器、法器以及祭祀方式中的祭坛、祭品、祭器和所应用的符号文字。这些造型艺术,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而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化的物态符号。萨满教造型艺术中的这些符号充满了萨满诗性的智慧,萨满把这些诗性的符号在有限的人间,扩展到无限的神的世界,是萨满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工具,萨满是这些意志作用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所谓潜意识就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它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原本具备但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通常称之为“潜力”。 一、潜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人同时具有意识和潜意识。一般情况下,人在学习的时候,都是运用意识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 ;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 (巫术 )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5.
五通神小考     
五通神是江南地区民问信仰中重要的神灵之一,起源于民间的鬼信仰,定型于唐代。而以“五”为数则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在唐代,五通神是五位能恩泽一方的正神,宋代还曾正式受封。但从宋代开始,五通神的形象与佛教中五通仙的形象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交融。受五通仙的影响,五通神开始沦为邪神。至明清,五通神终于完全蜕变为民间信仰之神,并屡遭禁毁。  相似文献   

6.
“托梦神授”、“神灵附体”、目不识丁的艺人“不学自会”说唱几十部上百部《格萨尔王》史诗,是《格》诗传承与说唱中的三种“神秘”现象。文中运用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生物全息论、催眠术、人体科学等理论和观点对上述三种“神秘”现象作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萨满教“万物有灵论”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基本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之英雄主义精神和生死观的生命线,萨满教“三界说”在《江格尔》里体现了“神本文化”,而萨满教的控驭行为(巫术)则反映了《江格尔》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过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史诗《江格尔》的基本故事情节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相似文献   

8.
比兴虽然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但它的诞生却远远早于文学甚至文字.本文通过对比兴与中国史前艺术的比较研究,认为最早的比兴乃是原始宗教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产生于萨满通神的迷幻状态.  相似文献   

9.
詹姆斯借助潜意识理论阐释宗教经验现象,认为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既是宗教与科学对话的“中介项”,也是“人神感通”的“中介项”,潜意识理论被神学家所利用,成为宗教神学的“亲密伙伴”。然而,潜意识理论是宗教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正确认识潜意识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讨论的重点,其后期的研究也充分表明了潜意识这个“中介项”是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  相似文献   

10.
满族本信奉萨满教,这是满族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即巫或称大神,有男(巫)和女(巫),被认为能够沟通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满族人祈福求子及祈求祛病消灾,多请萨满来进行祭祀。萨满则“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即太平鼓,摇手摆腰,跳舞击鼓,铃声鼓音,一时俱起。”(姚元之:《竹叶杂记》卷三)这就是所谓跳神。萨满教崇拜的最高的神是天神,祭堂子(即拜天礼)便是这种宗教祭祀的重要仪式。所以后金凡重大节庆、元旦、出师、凯旋,都必须祭堂子。萨满教与喇嘛教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蒙古各部笃  相似文献   

11.
汉字“赋”的语义分属于“政治—经济”和“文艺创作”两个语义场 ,本文讨论赋体语言与作为政治经济手段的赋之间的审美关联 ,认为在中国 ,赋体语言风格已突破了特定的创作手法范畴 ,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概念 ,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每每让人们在言语的铺排张扬中享受主宰时空排列的神圣 ,拥有世间万物的自豪。  相似文献   

12.
“隐形知识”概念强调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潜意识与直觉的作用,对语言学习与教学富有启发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须以内容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其体验性和情境性,以利于隐形语言知识的摄取,充分发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3.
宗教经验是宗教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宗教意识是宗教心理学着重研究的对象。弗洛伊德从心理学层面阐释了宗教中的神秘经验问题,并建立了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揭示了“人神合一”等宗教神秘经验,其实质是人的一种潜意识状态。这预示了心理学是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的建立,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学潜意识理论,对起步中的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优势生存”与“优质生存”分别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主体对生命历程和样式的一种诠释和表达,“优势生存”伴随着人的历史发展外化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势、生存理念或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它不应是人之生存的归宿,因为优势生存只是人发展的一种跳板或动力,只是人生命展开中的一个凭借,而“优质生存”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与感悟,对自然与社会所持心态的和谐,以及对待他者所拥有的那份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哨棒”作为人们出行时的壮行工具,今人多有误解,对“哨棒”的解释也各不相同。造成误解的原因,盖因受“哨”字字义影响及对《水浒》研究不深入所致。“哨棒”不是能够发声的木棒,它只是“人们出行时用于防身的短棒而已”。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材料意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材料意识发生于创作实践中,同时又推动创作向纵深发展,它融入作者的潜意识,却又难以被人们所体察。确切地说,材料意识本质上是创作主体对所用材料的一种重视,这种重视包括了材料与创作内容、审美特性、文化与社会内涵以及与工具、工艺、技法、技术等问题的思索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自从美国高盛公司中国顾问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概念以来引起颇多争议。本文认为,北京共识作为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作为一种独特理念而不是一种模式对提升我国对外软权力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有点儿 形容词”作为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用法,一般的语法作对它的解释都比较简单,只强调其后所跟形容词多为消极意义的。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有点儿 形容词”这种结构在句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负面的评价更为恰当。笔认为语境和传统思维习惯在正确使用“有点儿 形容词”这种结构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