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常江  杨奇光 《新闻界》2014,(4):12-20
<正>从2013年6月曼德拉病重的消息传出,到12月曼德拉逝世。国内外,重要媒体始终对这位南非前总统保持高度关注。在对曼德拉逝世一事的报道中,中外媒体在"纪念"曼德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纪念与止于纪念"的讨论。据中新网报道,南非总统祖马于当地时间12月5日深夜证实:南非国父、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纳尔逊·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5日后,曼德拉的  相似文献   

2.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引发全球媒体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新闻业界对此类报道的类型、方式与技巧的深入探讨。本文对中外媒体"曼德拉逝世"报道的基本面貌进行全面考察,尝试剖析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反响,以此对如何做好名人逝世报道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整个世界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中国主流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曼德拉逝世的消息被证实后,我国媒体迅速展开报道,且规格较高,以《人民日报》为例,在2013年12月7日刊登了四篇和曼德拉相关的文章,分别是位于头版报眼位置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不幸逝世习近平向祖马总统致唁电李克强向祖马致唁电》和第三版的《"太阳永  相似文献   

4.
王喆 《新闻世界》2014,(8):256-257
2003年12月5日,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各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会更多的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有关曼德拉逝世的三篇报道,从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框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5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去世,享年95岁。这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人离世,成为2013年世界各国媒体倾心报道的重大新闻,精彩的报纸版面今人目不暇接。欧洲报纸的"拳头"版面欧洲诸多国家的报纸报道曼德拉去世的版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情形,但是在照片的选择与使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2月6日,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与世长辞,在这以后,《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TIMEUSA、NEWSWEEK等新闻时政类杂志都以曼德拉的黑白肖像作为杂志封面,刊发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来评述这位政治人物。本文选取了《中国新闻周刊》"宽恕"系列的8篇深度报道和《三联生活周刊》"南非的圣人与现实,宽容与代价"系列的6篇深度报道作为分析样本,通过主题、性质、报道方式、叙事风格和组合逻辑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其亮点和劣势,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政治人物封面报道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曼德拉逝世当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以最诚笃的态度、最专业的手法、最迅捷的反应,热火朝天地为西方媒体及其宣传做了一把啦啦队,完全无视战后亚非拉风起云涌的反帝反殖运动,包括曼德拉开展武装斗争而身陷囹圄(暗递情报的正是美国中情局),以及新中国所属社会主义阵营为这一正义事业提供的意义重大的声援和支持,而只是煞有介事、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欧美乐观其成的所谓个人魅力化解人类冲突的故事、一个神话。在追求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华软实力的背景下,这一报道案例就像一个反讽。现为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的王维佳博士,观看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呈现井喷式状态,2014年底发生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引发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热潮。媒体的报道主体和主题均发生极大变化,从指责医方转变为揭示真相、同情医方,最终纷纷发布反思媒体责任的评论。在媒体报道的引导下,大众舆论也随之一波三折。本文以百度新闻中"手术室自拍"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剖析媒体的报道特点和发展态势。由此总结媒体在该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媒体应遵循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9.
甘露 《东南传播》2014,(4):134-135
"李某某案"自2013年2月初被报道以来,由于涉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性侵案的特殊性质,持续成为新闻中的热点事件。案件相关情况及家庭情况被各方媒体翻了个底朝天,纵观报道的整个过程,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时,已经明显出现了媒介伦理的失范现象。热点新闻更需要理性报道,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舆论定位、报道内容、报道角度需要自我审视。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以期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坚持理性报道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近期涉港问题报道中,部分西方媒体以"不客观""不平衡"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媒体的报道偏见深植于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常常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者化"的新闻框架,以报道的"双重标准"造成新闻内容的失衡。本文从报道的理论分析出发,对西方媒体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并联系公共舆论安全讨论了媒介报道中意识形态偏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媒体融合趋势,催生了"微"报道。"微"报道的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共享、字数受限和受众广泛。然而受益于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手段,在一些恶性事件报道上,媒体利用微博报道的形式有失偏颇,以近来接连发生的儿童伤害事件为例,信息遗漏失序、反常性品位过度、报道倾向不明为人诟病和批判。反思新闻媒体在"微"报道上存在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媒体管理者应重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2.
吴志超 《东南传播》2018,(1):135-137
2015年,"网红"开始出现在网络世界,之后热度一路飙升,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电商平台,"网红"无处不在。然而,公众对"网红"的评价以负面居多,这背后的原因除"网红"自身外,媒体对"网红"的报道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百度新闻搜索上有关"网红"的报道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了"网红"当前媒介形象的特点,并分析了媒体在报道"网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媒体今后能客观公正地再现"网红"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上上下下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当然也就受到了党报党刊等媒体的普遍关注。虽然在意识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实际操作起来,关于"三农"方面的报道,多数媒体还存在弱化现象。如何搞好"三农"报道?河南《周口日报新农村版》从把握报道重点、创新版面设置、转变报道理念入手,加强策划,精心运作,循序渐进,使"三农"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之后,会出现公众恐慌和行业损失,人们由此往往归罪于媒体。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报道问题,这里面既有因果关系的难以确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无法测量,把责任全归之于媒体是不公平的。同时,中国的媒介在报道食品安全时,也必须改变观念,从自以为是的监督者成为客观公正的"雷达"。  相似文献   

15.
正搞好舆论监督报道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职责之一,也是其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应继续增强,以确保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主导地位。笔者认为,电视媒体要从实际出发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力度,将"注重用镜头揭示存在问题、坚守客观公正的媒体立场、追求积极正面的社会效果"作为落脚点,力争通过报道来取得解决问题的实效。一、注重用镜头反映存在问题2014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诸多变化,物质丰富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但我们媒体在报道百姓日益丰富的经济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揭露隐藏在经济生活下的暗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维护,商家的不法行为应予披露。对于这一点,我国大多数媒体都十分重视,特别是在"3·15"前后,各地媒体都加大消费领域的问题报道,形成强大的维权舆论氛围,但这一媒体"维权战"大多集中在  相似文献   

17.
当地时间2013年12月5日20时50分(北京时间12月6日2时50分)。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12月7日见报的全国纸媒均在头版和内页专版重点报道了这一重大国际事件,而湖北日报回顾曼德拉以体育改变世界的体育专版,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是把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的媒介载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而"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在融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不乏标题党、抓人眼球的图片、"快餐"式的新闻报道。往往很多新闻热点报道热闹有余,深度不足。本文着重探讨了党报如何在新闻写作方面利用融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媒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关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但在报道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媒体所热衷的"卖子"、"卖肾"类新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是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卢辉 《东南传播》2012,(4):107-109
主题性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各级媒体在主题性报道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一系列"非新闻性"的倾向,如:概念化和标签化的"政治缩合语"、模板化和程式化的"报道模块"、无新闻型导语的"材料缩写"以及事实让位于观点的"准新闻"等问题。鉴于当下主题性报道缺少明显的新闻特征:没有时效性,缺乏新奇性、程序呆板、抽象僵化等弊端,已经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充分体现新闻价值的角度,列举了当下各级媒体在主题性报道方面所出现的"非新闻性"倾向的种种弊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主题性报道化为新闻性报道的几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