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的观点可能和在座各位心目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大家传统上都认为,人多了就必然导致资源不足和短缺,但是,我的观点和这种传统有一些不同,也就是我今天的题目:“鹰和人都吃鸡”的问题。也就是说,老鹰和人都要吃鸡,但是,鹰吃鸡,只会让鸡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人也吃鸡,但是,鸡的数量却不会变少,还有可能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人除了吃鸡以外,还是可以养鸡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大体地认识到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那天 ,我上了搜狐 (www .sohu .com)网站 ,想查看一下我的稿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情况。像平常一样 ,我在“搜索引擎”中填入了我的名字 ,点击“搜索” ,不过几秒钟 ,立刻还像平常一样 ,便有 70 0多条条目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每页有 10条 ,估计有 70多页 ,粗看一遍也得好几个小时。可今天我注意到 ,在条目上方的一条很醒目的、地位很特殊的条目 ,上面写了如下一段话 :“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找到几十本魏雅华所著数字图书”。我不禁吃了一惊。好在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几个字上 ,鼠标会变成一只手 ,即显示可以“登出”。我便双击该网站 ,很快便…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3,(42):10-12
“我问过很多人,如果我们当了官会怎么样?大家的想法都一样,该拿钱拿钱。我们不应该期望谁是圣人,所以,靠杀鸡儆猴的方式抓几个贪官是不行的,我们应该用制度来防范人,因为人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4.
由改进作风说到改进文风,“至人所未至”,既是一条实践经验,也是一条新闻规律:走“不一样”的路,才能出“不一样”的稿。好记者应该是“思想家”,善于“想人所未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深度和广度的突破,二是对有价值思想瞬间的敏锐把握。具体方法上可有这么几条:“老题材”用“新思维”;“小题材”用“大思维”;“非事件性题材”用“新闻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晚年在病中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这诚然是伟人的幽默,但对饮食不甚讲究的毛泽东,的确特别喜欢吃鱼,尤钟爱武昌鱼.下面说的就是毛泽东和武昌鱼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读报多了,才想到了“囫囵吞枣”的典故。元代《湛渊静语》载:从前有个自作聪明的人,一次听人说“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便得意地表示“那我以后吃生梨时只嚼不咽,吃枣子时只咽不嚼,就有益无损了!”别人笑道:“吃生梨只嚼不咽,倒可做到;吃枣子只咽不嚼,囫囵吞枣,可受不了啊!”后人就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称为“囫囵吞枣”(辽宁人民出版社《成语典故》P252)。不料当今生产精神食粮的文人中,有的也爱“囫囵吞枣”。如1992年末月发现的下例:  相似文献   

7.
那一天,我和几个同伴走进一家火锅店,老板笑脸相迎。他吩咐服务员提出一只笼子,要我们当场指点,要吃里面的哪只鸡。当时我们中的一人立刻觉得受不了:别别,这太残忍了!——结果那天我们没吃成活鸡。但是,换一个场合,说不定我会参与吃这只活活杀掉的鸡。数年前,有一部澳大利亚电影《小猪宝贝》风靡世界,里面讲了一只立志要当牧羊犬的小猪。结果电影一走红,据说在东南亚一带烤乳猪都没人吃了,谁忍心吃这么可爱的小宝贝呢?不知过两年大  相似文献   

8.
“是人民伟大英明啊!”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年.1941年春节前一天,毛泽东一早就来到枣园乡政府,说:“今天第一件事是给大家拜年,第二件事是征求大家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大家听毛泽东这样一说,谈起边区兵强马壮,抗战形势大好,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党中央和民众心连心.毛泽东摆了摆手说:“不不,大家要谈我们不足的地方,谈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谈什么是好.毛泽东看了看大家,恳切地说:“如果听不到你们的心里话,得不到你们的批评帮助,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了解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决策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相似文献   

9.
一鸡多吃     
生活中很少有人把同一种原料按照部位的不同加以切割,再经不同的工艺制成不同的风味——即实现所谓的“一鸡多吃”。但是当我们以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一鸡多吃”就应该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我有这样的读报经验:同一条新闻——放在中央的报纸是它,放在地方报纸还是它;放在综合性报纸是它,放在专业性报纸还是它:放在大报是它,放在小报还是它……仿佛有某一类或某几类新闻,与生俱来的是铁定的写法,“一鸡一吃”似乎是万难更改的了。  相似文献   

10.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有上百万年的历史,开始驯化动物也有了上万年,为什么只驯化出这么几种可以吃的动物作为家畜?不能多些吗?是的,在漫漫的人类历史中,人类曾经试验驯化过一百多种动物,但最终能被驯化的,只有十几种。最早驯化鸡、把鸡养来吃的应该是中国人。最早驯化火鸡的,是中美洲的印地安人,时间不迟于公元前3500年。对于其他的几种哺乳动物的驯化史,专家大致列了一个时间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我的话是: “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今年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齐倒台了。难道这几个月以前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还大家走好运,大家坟山都贯气,这几个月忽然大家走坏运,坟山也一齐不贯气了吗?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啰,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的确不错,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12.
在安徽一次啤酒节上,一位20岁的年轻人以1分45秒之内仰首灌下6瓶啤酒,获得喝啤酒冠军(《合肥晚报》)。来自川、黔、湘等地的55名吃辣高手,在温州市体育中心广场上摆开阵势,争做“中国吃辣第一人”,一选手以5分5秒吃净200只七星椒的成绩获得“吃辣大王”(《洛阳日报》)。一场以“吃鸡是对农民兄弟最大支持”为主题的趣味吃鸡大赛在浙江省金华市宾虹路举行,  相似文献   

13.
吴连登,毛泽东最后的管家。从1964年开始,他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最后的12个春秋。 1961年在中南海颐年堂,作为一名普通服务人员,吴连登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那时他19岁,是个刚刚从乡下进城的毛头小伙。“我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主席为什么会挑我去给他管家,我到现在也不很清楚,我也没问过。”吴连登说。  相似文献   

14.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15.
寓言小故事     
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当然啦,为什么不呢?”于是,兔子便坐在树下,开始休息。突然,一只狐狸出现了。狐狸跳向兔子……并把它给吃了。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17.
(一) 1945年8月17日晚上,太行三地委机关开完动员会后,地委书记王一伦同志对我说:“摸黑下雨也得出发,大家赶快下去,任务急啊!”我是去武乡一区。从驻地坪头村到茂树角村一带,也不过几十里路,但黑天黑地,大雨淋淋,实在难走。不过也顾不得好走难走,脑子里老是转着王书记在会上传达的刘邓首长的命令。王书记说:“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8月14日电令各军区,迅速扩大解放区,立即扩充野战军,准备打击沿平汉线、同蒲线  相似文献   

18.
写下这个题目时,想起一个“手机段子”:一农户杀鸡前夜给鸡喂食,不经意说:“快吃吧,这是最后一顿了!”次日清晨,农户来到鸡窝,见鸡留下一封遗书:“我已吃老鼠药。你甭想吃我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深刻揭示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我是军报第十四期函授学员。今年初,我像大家一样怀着渴望成才的心情来报新闻函授的;同样是有着与大家一样的收获的欢喜和忧愁;同样是与大家一样经历着失落与奋起。怎么也忘不了在连队当报道员时“惨败”的情景:年初,指导员让我负责连里的报道工作,有着在旅广播站上过几篇小稿的经历,心高气傲的我自以为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后来的现实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的热情,连投百余篇稿,只字未上,连续三个月颗粒无收。个别战友还会时不时说一句“这么刻苦怎么没有效果呀”。那个时候,连领导也渐渐对我失去了信心。面对这个“败局”,我一时控制不了…  相似文献   

20.
我在湖南中等农业教育战线工作了三十二年,对学校图书馆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从我读书到工作的几十年,我感到图书馆确是传播文化科技的重要阵地,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这个“精神粮库”更为重要,同时我觉得学校图书馆也是衡量学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办好学校几个主要条件是师资队伍、图仪设备(包括教材)、教学基地等,西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说过:“图书馆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应该有个好的图书馆”。毛泽东同志也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