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妍妍  饶胜  陆军 《资源科学》2010,32(5):804-809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涂小松  龙花楼 《资源科学》2015,37(12):2451-2460
鄱阳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世界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本文基于土地覆被遥感解译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运用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及相关分维、空间统计等分析方法,分析鄱阳湖地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高,但价值净损失趋于加速,2000-2005年价值净损失1.10亿元,2005-2010年净损失2.47亿元;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的等级差异明显,中等价值单元分布均匀,高值单元分布集中,低值和较高值单元随机分布;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演化的空间自相关与高低值聚集现象明显,但其相关性与聚集程度趋于弱化;④“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促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值并形成若干增值热点区,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并形成沿交通干线和水土资源富集区分布的价值损失冷点区。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北京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风沙肆虐更是因危害严重、涉及面广而备受人们关注。对于这些区域性生态问题,远不是北京一个城市所能够独立解决,需要根据其形成的原因,打破行政界线,明确维持城市新陈代谢的生态圈,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联防控制对策。本文在课题组所划定的首都生态圈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环境问题-关键功能区-核心指标体系”的思路,构建了指标体系,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首先进行单因子分区;然后将单因子分区图叠加,进行首都生态圈综合功能分区。将首都生态圈分为六个生态功能区,即京津保城市群中心消费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区、水土保持功能区、大气环境调节功能区以及滨海湿地生态功能区。最后,从生态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不同生态功能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于环境可持续性、人类福祉与经济发展分析、政策框架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研究选取以高寒草地为主要覆盖类型的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从植被茂盛程度和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时间两个维度修正后的EGESV模型,分别对青海湖流域2000年、2012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青海湖流域内各覆盖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157.9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24亿元。2000年各覆盖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现水域>草地>森林>农田>荒漠>城镇,2012年荒漠生态服务价值总量超过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空间格局在整体空间上决定着青海湖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的异质性。由于草地生态系统内部植被茂盛程度、生长季长度的差异,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纬度地带性,部分区域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变化特征。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双重干扰,流域内生态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呈现部分地区高生态服务价值的集聚化分布向均匀化转变,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整体升高,青海湖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域范围扩张。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流域内生态服务价值总量降低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利于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制定气候变化趋势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生态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解决首都北京的生态问题、保障首都生态安全,不能仅局限于北京市所辖范围,必须从更大的生态区域上进行考虑,这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也正因为此,“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被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领域之一。本文基于生态区域的完整性、差异性和空间可度量性,提出了首都生态圈的概念内涵和划定思路;在系统分析北京生态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确定了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风沙侵袭三个主要外源性生态问题,构建了包括水源供给、大气污染防治和风沙防御在内的首都生态圈范围划定的关键指标;结合行政区域界线,划出了首都生态圈的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分区县,内蒙古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盟部分地区,山西省的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和吕梁市的部分区县,总面积约34.91万km2,涉及到196个县(区、市);从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资源禀赋两方面,对首都生态圈的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传谆  甄霖  王超  杜秉贞  胡洁  李鹏 《资源科学》2015,37(10):1953-1961
生态建设工程可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变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本文以鄱阳湖区域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手段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前(2000年)、后(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j)、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Ci)、林草植被覆盖度(I)指数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后,鄱阳湖典型村落土地利用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林草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改善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典型村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差异明显。其中,退田还湖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高,对综合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最大;“一大四小”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单一的“一大四小”工程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被度的影响较小,但“一大四小”工程与退田还湖工程重合部分使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林草植被覆盖度提升。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低,其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HEA方法的神府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生态补偿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思锋  权希  唐远志 《资源科学》2010,32(3):491-498
本文根据我国煤炭开采区的特点,修改、优化了HEA的部分参数和代数模型。运用2007年"中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构建了求解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受损量、补偿量、补偿规模的HEA模型。运用模型处理、分析了相关统计与调查数据,计算出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量、补偿量和补偿规模。认为,2004年—2008年,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损失量逐年上升,受损植被应补偿量逐年扩大;榆林神府煤炭开采区应当把从荒漠到林地作为实现受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转换的主体方案,把从农田到草地、荒漠到草地、农田到林地作为实现受损植被生态服务功能转换的3种补充方案。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1∶100万地表覆被制图分类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景观生态图属国家基础图件之一,其分类研究是制图的基础,而地貌和地表覆被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土地利用、植被、地貌等专题图件、乃至景观分类系统的基础上,详细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常用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分类体系,以卫星遥感为基础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将FAO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和植被三者的分类方法和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并提出了全国适用于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和ETM)的1:100万地表覆被分类系统,将全国陆地地表覆盖分为森林、草地、荒漠、水体和湿地、稀疏及无植被地、农田、人工建筑(一级类)七大类,并划分出第二、三级类型,拟定了相应的编码体系.该研究为利用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编制并完成全国1:100万地表覆被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研究和制定全国地貌和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编制全国地貌图和景观生态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为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全面评估了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据此确立了生态补偿的上限标准和分摊机制,并尝试根据生态服务功能和动态价值变化确立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724.56亿元,比2002年减少了125.38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a,其中中央政府为18.45亿元/a,受水区地方政府为27.67亿元/a;生态补偿支付标准中央政府为7.1亿元/a,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别为4.26亿元/a、3.93亿元/a、1.12亿元/a和1.34亿元/a。本文最后建议改革现有南水北调工程水价机制,继续加大生态补偿中央纵向转移支付,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隋磊  赵智杰  金羽  关学彬  肖明 《资源科学》2012,34(3):572-580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建立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利用3S技术准确获取了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对近10年海南岛森林、湿地、淡水和草地四类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共9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近10年来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降低趋势,1998年、2004年和2008年总价值(不变价)分别为4958.73亿元、3564.60亿元和3508.21亿元。受到区域气候环境及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草地、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情况大不相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不仅表征海南岛近10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而且对实现海南岛生态服务价值动态监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研究以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处理高清影像解译生成的景观数据以及MODIS处理生成的NPP数据,运用市场价值法、碳税法与造林成本法、影子工程法、费用支出法、专家估算法、替代费用法以及生态价值等多种方法对南四湖湿地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功能、大气调节功能、蓄水功能、调蓄洪水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文化科研功能、养分循环功能以及生物栖息地功能等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①南四湖湿地服务功能价值总和为131亿元,其中调节功能价值最大,达到56.77亿元,其次是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价值量为52.77亿元和15.07亿元,最后是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为6.39亿元;②虽然人工湿地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9%以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还不到自然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4.
郑德凤  臧正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4,36(3):584-593
为了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基于突变理论和突变级数法对各类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从总量和强度两个视角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的绿色GDP核算与评价模型,以中国大陆省区为例对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改进模型计算出我国耕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转换因子为0.987 1,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及未利用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均衡因子分别为1.000 0、1.127 5、0.956 2、1.119 8、1.004 9和0.588 8;利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绿色GDP核算与评价模型计算出2012年中国大陆省区的绿色GDP总值、绿色GDP净值及万元GDP资源消耗、万元GDP环境损失成本,准确体现了当前我国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结果表明,基于突变理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以及有关绿色GDP核算与评价模型,对定量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资源与环境成本具有参考价值,模型方法科学合理、简便实用,具有一定可靠性和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情景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伦来  王祎茉  任雪萍 《资源科学》2014,36(11):2299-2306
本文以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建立了废弃矿区土地复垦的多情景模拟方法,将废弃矿区土地复垦划分为不进行复垦、以耕地复垦为主、以耕地及林地综合方式复垦、以林地复垦为主等4种情景,并以安徽省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为例证测算这4种不同复垦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4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值分别为5.21亿元、309.16亿元、311.59亿元、343.69亿元,说明废弃矿区土地复垦不同情景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复垦后土地的生态效益均优于不复垦的生态效益,且以林地为主要复垦方式获得的生态效益最佳;复垦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值均为正,说明复垦产生的生态价值高于其投入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丁振民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9,41(6):1070-1081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利用1990—2015年4期的遥感数据,探讨在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城镇扩张双重背景下陕西省耕地转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陕西省耕地主要向经济刺激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和生态修复政策驱动下的生态用地转化。城镇扩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边际效应是林草覆盖率的函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覆盖率的增加可弥补城镇扩张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当林草覆盖率达到83.7%时,城镇扩张不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此时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临界水平。2017年陕西省林草覆盖率为68.83%,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条件下,今后仍需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以保证区域生态安全并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极高甚至无法计量的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及其密切。充分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已成为生态系统资产化管理、生态补偿、生态服务有偿使用等政策执行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扩展的劳动价值论原理,主要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的方法,对中国生态系统提供的11种生态服务类型价值进行核算,研究表明:①中国各种生态系统年提供总服务价值量为38.10万亿元。就生态系统而言,森林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46.00%;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分别占总价值的21.16%和19.68%;②就生态系统服务类别而言,调节功能服务价值最高,占71.31%,支持服务占19.01%,供给服务占5.87%;文化服务占3.81%;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年内随生长季节变化,中国生态系统在5-9月期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而在11-2月期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较低;④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在总体趋势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⑤对中国不同地区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和人均GDP进行对比发现,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价值量为2.84万元,人均GDP为2.99万元,总体而言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接近1∶1,这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社会经济价值的高度稀缺性,尤其在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区域,这种相对稀缺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孟阳阳  何志斌  刘冰  陈龙飞  刘蓓 《资源科学》2020,42(10):2022-2034
湿地在维系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水文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绿洲湿地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是准确认识湿地保护政策成效、加强湿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的基础。本文利用1975—2015年多时段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效益转移法,定量分析了2000年湿地保护政策实施前后近40年塔里木河干流上游、黑河中游和石羊河中下游等典型绿洲湿地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年之前,由于绿洲湿地被肆意开垦,导致绿洲湿地面积均大幅减少且湿地景观逐渐破碎化,损失了较多湿地生态效益。2000年之后,在湿地保护政策实施下,塔里木河干流上游和黑河中游绿洲湿地面积及其生态效益均取得较好的恢复成效,湿地破坏较为严重的石羊河中下游绿洲,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主要来源于调节服务功能(占比74%~81%)。③湿地所占绿洲面积非常小,但对绿洲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较大。因此,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对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