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要属狼》(英文版)是一本女作家的文学作品集。它以城市生活为背景,描写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为摆脱束缚她们的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所做的斗争,其中包括5个短篇、1个4  相似文献   

2.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70多年的中美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也记录了华裔移民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奋斗历史。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少数族裔文学之一,华裔文学走过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目前地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转变。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即唐人街,一直是华裔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书写要素。文章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唐人街的形成历史,细读具有代表性的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唐人街书写现象,以此解读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唐人街是华裔移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展现的是一种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同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外在表征,是浓缩在异域地理空间里的中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汇和撞击,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面貌。它既要反思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文学理论批评从观念、类型到形态、文体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变革。从近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看,文学理论批评显示着复杂多样的阶段性特征。但由于处在本世纪历史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有着新文学发展的共同依据,还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因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又显示出贯穿全过程的总体特征。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在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内容上,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并从多种特定角度对文学的人学内涵进行审视和阐发,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上所显示的首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文化同源,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史可稽自中国汉代开始,中国典籍及文字传入了文明阶段尚处原始社会的日本,日本文明引入汉文化,并以汉字记录书写日本民族历史及文学作品。在日本文明演变进程中,同汉文化的不断交流促进了日本语言、文学、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语言、文学与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镜子,与社会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政治高速发展,给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20世纪末的"现代主义"群落的先锋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思潮演化出来的“先锋文学” ,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和收获。现代主义的“先锋文学” ,为中国本土文学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借鉴。残雪、莫言、苏童、余华及马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 ,有坚守 ,有变异 ,有回归 ,现代主义虽然具有某些“中国化”的特征 ,但要想完全融入中国本土文学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尚须历史地长久磨合。  相似文献   

6.
越南与中国同处在“儒家文化圈”中,不仅仅是文化上,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也存在许多相似性,两国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土地与风俗上存在着差异,可是文学创作与文艺交流上,是存在延续性的。即便属于不一样的民族和国家,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文学并非是在孤立发展,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在相似与矛盾中不断发展。中国文学和越南文学都存在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越南文化必然受到中国文学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更深。该文将对中越两国的关系以及文学文化背景做简要的概述,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够在越南大受欢迎的原因,并着重选择鲁迅、莫言等为代表作家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7.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8.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2,(5):4-14,F0002,F0003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自杀,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新时期。中国后新时期文学背叛了鲁迅精神:疗救人生和鼓舞战斗的文学,蜕变为麻痹人生和教唆为奴的文学,表现为深切的文学蜕变为浅薄浮躁充斥情色的文学;作家以谋利为第一要义,丢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采风”背离了“采风”本义,鲁迅文学奖亵渎了鲁迅。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急需整体性的忏悔;鲁迅文学奖每年应只评一人,且由民间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9.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斗争活动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即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属性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两种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理想的追求与对立,以及二者在文化观方面的狭隘性.了解文化因素在历史上回族战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的民族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刚 《文化学刊》2009,(6):33-39
人类走进文明社会之后,中国北方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在建立政权、对外开放、军事斗争、创制文字、建设都市、繁荣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涌现了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明安图、康熙、曹雪芹等一批举世闻名、迄今仍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为丰富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志宇 《文化学刊》2023,(8):188-191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从它的语言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从文学形式以及艺术审美上可以对小说进行传承,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以白话诗派为代表的白话诗,还是承接唐宋白话小说传统的明清小说,又或是价值突出的白话文论、精彩纷呈的白话词曲文、明清两代的白话文革命,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白话文学资源。然而,一切历史都是话语权斗争和掌控的历史,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的发展便清楚地体现着文言与现代白话双重话语霸权的压抑。正是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样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若从话语斗争的维度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白话文学,不仅能够还原文学史的真实状况、为中国古代白话文学正名,还可以对残缺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做出相应的反思,完善我们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化还呈现一种混沌状态下的文学,敦煌文学以民间应用文学为主,属于原生态文学。先秦文学与敦煌文学共同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移时创作为其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本文通过对先秦文学和敦煌文学的研究和比较,认为文学起源于各种社会仪式。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曾经出现过两个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 ,一个是春秋战国 ,还有一个是明清之际。前者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 ,伴随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思想文化领域内诸子各家学说蜂出并起。它们各执一端 ,各造其极 ,既相互辨难 ,又互为发明 ,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同时也成为后世学术文化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而明清之际 ,同样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急遽变动的历史时期 ,朝代更迭 ,社会动荡 ,战乱频仍。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斗争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组织。本文旨在简明扼要地论述中国古代文人集团的基本类型、宗法特性、政治文化功能及其与文学风貌的关系,以便对中国古代文人集团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文学,在当代中国被严重地意识形态化,一种源于二十年代、进入新中国以后愈演愈烈的激进主义社会思潮,胁迫、驱使也抬举着文学充当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社会实践的宣言书和辩护词。文学乃成为一种先验的镜像,给了乌托邦政治以虚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通俗文化的繁荣,中国文坛兴起了纪实文学热。纪实文学的兴盛,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时代的赋予。一方面,社会发展日益加速,民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了解急剧变化着的社会,而新闻媒体对重大社会事变始终表现出避实就虚“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于是,以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口述实录文学、纪实小说等为基本样式的纪实文学,趁“需”而入,以数量可观的报刊为主阵地,担负起“传播”重任,成为“第二新闻”调配了读者了解历史和现状“秘密”的口味,造成求“真”的诱惑,产生了填空补白  相似文献   

19.
黄莺  李恭易 《文化交流》2011,(11):36-39
现代类型文学在中国已有1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但在国外,时间要往前推进几十年,并且类型文学已经获得了与纯文学同等的学术地位。中国类型文学有不少高手,如南派三叔、沧月、陆琪、曹三公子、流潋紫等都工作、居住在杭州。他们的作品长期占据畅销书榜单。杭州因为有这么多优秀的本土类型文学作家,正成为全国类型文学的集结地。2008年2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构--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宗岱是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本文探讨梁宗岱的中西比较诗学。梁宗岱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接受 ,形成了本土化的象征主义诗学观念 ,并以之来对中西文艺传统中的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 ,同时也是梁宗岱在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框架中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重新阐释。处于中国文学经典的危机和西方文学经典的兴起这样中国文化发生转型的关头 ,梁宗岱的比较诗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而是一种更为深层的文化认同的需求 ,是借之于比较诗学在历史诗学的探寻中重构中国文学经典、重塑中国诗歌精神的努力。本文希望藉此重估梁宗岱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