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蛇2:青蛇劫起》敏锐地把握住近几年女性题材影片的热度,结合当下的女性主义讨论对白蛇传进行全新演绎,让传统故事焕发出崭新光彩.本次改编将白蛇传承载的反抗精神重置于女性主义的语境之下,以青蛇作为故事的主角,结合女性电影中常见的"两生花"模式重点描写青蛇与白蛇的情感关系.本次改编在剧情文本上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对白蛇传故...  相似文献   

3.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优秀的小说文本也在与电影不断进行着跨界改编合作,共同完成故事叙事的篇章。在时代的发展下,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性话题的作品出现,其从自身出发的身体体悟而凸显的自由的人性价值与极具电影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然而,尽管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在时代的探索中发展出了相对适宜的合作道路,但它们在叙事方面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以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为例,探讨在时代视阈下小说与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7.
肖潇  李航  韩冰 《出版广角》2016,(21):91-93
电影《刺客聂隐娘》的故事来自唐传奇《聂隐娘》,其改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原小说中的历史写实元素进一步细化,大幅删减原作中的志怪元素,从而在电影文本中建构独特的唐代历史影像;二是改编了原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在电影中,聂隐娘摆脱了刺客游侠的形象,被赋予普通人的身份,更贴近当代审美.  相似文献   

8.
赵慕妍 《今传媒》2016,(4):94-95
由于叙事元素相似,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在叙事上还会有差别.文学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最难镜像化的小说",但是李安运用巧妙的叙事技巧对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影《朗读者》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小说《生死朗读》,该小说由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改编为电影,并赋予其全新的想象.相比于小说文本的含蓄内敛,影像的表达则更为直观、深刻.本文透过爱情与背叛、真实与掩饰、角色与身份、朗读与救赎的多维命题去读解影像中映射的人性密码.  相似文献   

10.
何卫国 《现代传播》2014,(4):96-100
上海是我国早期红楼电影摄制重地。受海派文化开放性、世俗化、个性化与商业性的影响,早期上海红楼电影既有古装片,也有时装片;几乎都以宝黛爱情、"红楼二尤"故事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婚姻制度的时代主题;在情节构建上也颇为新奇,为后世《红楼梦》影视改编积累了经验。上海红楼电影还非常注重广告宣传,影片公司发行的《〈红楼梦〉特刊》为早期红楼电影的摄制、发行与观影活动等留存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张旋  何健 《新闻世界》2010,(9):120-121
在谍战小说风靡的2009年,都市情爱小说《蜗居》可谓异军突起,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小说,而由它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更是充斥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笔者认为《蜗居》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将触角伸向了人性深处,揭示了物质与爱情、婚姻与爱情、个性解放与道德伦理以及欲望与理性之间的纠结与复杂的矛盾,折射出新时期人们情爱观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张丹妮 《今传媒》2016,(11):93-94
《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于2010年根据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一部电影.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取得1.6亿票房.甚至有人称其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解析,主要剖析了《山楂树之恋》的人物符号、台词符号以及色彩符号,对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不同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惯于用摄影、美术等手段,制造一种暧昧的电影色调.渲染旖旎阴柔的画面风格。本文着眼于其对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探讨其在尊重小说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出色电影技巧。  相似文献   

14.
尼采在《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中说到:"肉体是一个大的理性,是具有一个意义的多元,一个战争和一个和平,一群家畜和一个牧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本文将从肉体理性的多面即——多元的意义,战争与和平,家畜和牧人方面并从封建势力的代表陈佐千即"火",弱势女性的代表颂莲即"水",以及火为了防备水而筑井即陈府残忍的家规,探析小说与电影中命运相同而性格不同的两个颂莲形象。  相似文献   

15.
电影《林家铺子》拍摄于1959年,它由茅盾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较好地还原了原著中水乡小镇充满诗意的生活氛围,以及"一·二八"事变后江南市镇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残酷的社会现实与诗意化的水乡风物之间构成一种看似不和谐而又内在统一的声画对位。而这正是茅盾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天赋之所在。他对他的国家、人民、桑梓之地永远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近乎圣徒之于宗教的情怀,这构成了茅盾小说客观还原现实背后的诗意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武瑾 《今传媒》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惠  张万泰 《视听》2022,(2):101-103
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表现的是西方人视角下的木兰故事,其中的故事内涵、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以及文化符号等皆与《木兰辞》所表达的大不相同.这折射出西方世界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方法看待中西文化,以西方人的臆想改编木兰故事,并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扭曲,从而陷入了文化误读的泥淖.这种误读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互鉴互存,不利于跨文...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新书目》2014,(5):8-8
张翎,浙江温州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代表作有《余震》《雁过藻溪》《金山》等。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欠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其小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1年度中篇小说排行榜首。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灾难巨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  相似文献   

19.
胡阳 《今传媒》2021,29(4):91-93
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处于中间枢纽的张艺谋以解码者和编码者双重身份完成了小说文本文字符号向电影视觉符号转化的跨文化创造。从小说中江南后花园知识女性的颓靡到电影中北方高门大院女性的挣扎,从小说中井边紫藤花的盛开到电影中红灯笼的高挂,笔者将以传播学的解码、编码视角拓宽影视改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佳霏 《视听》2022,(5):105-107
随着"白蛇传"故事的不断演变和再创造,身为配角的青蛇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尤其随着电影的兴起和现代电影人的不断思考与尝试,青蛇的视觉形象和内在性格在电影中的诠释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视觉形象上,青蛇的装扮不但逐渐脱离戏曲元素而变得生活化,甚至在《白蛇2:青蛇劫起》中青蛇突破传统认知和性别凝视,穿上了现代运动服.在内在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