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自媒体带来了一种新时代,它说明传播领域,不只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互播"。正像人类的认知世界向宏观宇宙和微观基本粒子两个方向深入一样,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也朝着这两个趋向发展:一是像人们的认识由地心说——日心说——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是否有边缘等问题一样,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2):89-94
本文首先搜集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人机互动产生后,西方传播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按照相关研究呈现的时间顺序和所关注的问题,将其进行归类与分析,从而对西方传播学界在人际互动领域的研究轮廓与贡献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进而把脉其研究规律与趋向,最后,本文探讨了西方传播学界相关的研究对于国内传播学者在人机互动领域继续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认知作为涉及个体心理的微观机制,影响着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这为理解未来传播影响力的构建提供了有益视角。传播影响力是一个统合性概念,认知则为其提供了可供感知的具体标识。在数字技术构建的微粒化、圈层化、再组织化的社会生态中,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运作主体,未来传播的着力点在于从认知层面出发,解决个体“以我为主”的信息关联性问题,凝结传播的价值逻辑。未来,需通过传播内容与个体认知结构的契合,以认知推进寻求圈层动态平衡点,实现公众信息触达基础上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振,并推动以人为本逻辑下个体认知与环境的多元互动,进而以认知机制推动未来传播的影响力生成。  相似文献   

4.
姜楠 《东南传播》2018,(8):78-80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最鲜活而显著的表征便是网络舆论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络搭建并给予了公众实时互动交流的平台,在web2.0技术支撑下快速集成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既可以推动政治建设与社会稳定,又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危及社会安定.网络舆论的演进是一个以层次为中心的传播过程,而"认知失调"、"信息不对称"、"价值累加"是影响网络舆论走向的关键节点,成为推动网络舆情演进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由于互联网传播代际差异,两者在接受行为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互联网传播代际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知识沟、媒介素养、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为促进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的交流,帮助年长一代树立正确互联网传播观念,更好地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不光需要青年一代的信息反哺,更需要信息传播平台与媒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农村网络舆情问题的复杂多样性,对网络舆情的认知能力影响着农村网民对网络社会的认知水平。笔者认为,建构网络舆情认知传播的认同性,对于农村网络社会的治理而言,意义重大。这需要决策者、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上,通过传播互动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7.
李晓星 《今传媒》2011,19(3):102-103
要提高、优化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就要建立互动传播的新媒体理念。由"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并借助现代网络互动传播技术,寻找互动传播方式,使公交移动电视向纵深发展,成为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与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其完全交互式的新型媒体服务器。借助网络平台,树立互动传播观念,加强互动手段,在节目制作互动中提升公交受众的主体地位,使公交受众群体扩大,忠诚度提高,传播内容最大接受,栏目质量提高,形成品牌效益,最大优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新论点击     
跨媒体传播:传播领域的“大同世界”所谓跨媒体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它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一、跨媒体传播:媒介市场发育的结果1、受众需求是跨媒体传播产生的社会基础2、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跨媒体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3、各种媒体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是跨媒体传播的市场动因二、跨媒体传播:预示着传媒领域可能走向“大同世界”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合作与共生将越来越普遍,媒介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文莉 《声屏世界》2012,(5):157-158
在传播碎片化、分众化的时代,传统的灌输型营销模式在精准性、营销成本、营销效果上显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而互动性所带来的精准化和低成本成就了SNS。今年以来,开心网与国际知名车企率先合作的植入式互动营销,则在最大限度的实现用户之间互动、用户与品牌互动的同时,做到线上游戏与线下品牌认知融为一体,不仅帮助企业增强口碑传播和用户忠诚度,又能在用户间形成互动营销活动的二次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朱述超  万洪珍 《传媒》2015,(16):70-72
信息数据化时代,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一种新形态,其在价值逻辑与表现形态上均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传播应与受众的认知逻辑相符,并积极帮助受众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具体作用有:增加新闻受众的知识贮备;激活新闻受众的感觉通道;协助受众建构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新媒介技术可能造就的一些传播陷阱.这些传播陷阱有些会影响人对自我的认识,有些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也有些会影响人对社会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文章具体讨论了人--信息瓦动之间的思维与认知陷阱、人--人互动之间的沟通与关系陷阱、人--机互动之间的控制与使用陷阱,并粗略地提出了一些对抗传播陷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体感交互技术的工作原理、体感交互设备Kinect发展现状和编程算法的研究,探讨其在科技馆互动展品设计与制作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展品设计中实现了一个人机互动原型系统,利用Unity3D作为引擎构建交互平台,以C#语言为桥梁连接Kinect、网络摄像头等交互设备,实现体感交互,改进互动科普展品设计方案,对科普形式进行多元化、多感官的创新探索实践。力求实现从“被动科普”到“主动科普”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报学认知学派产生自对主流实验室情报学研究的反思,关注人对信息的利用与吸收,强调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等主观因素在信息的感知、接收及创造活动中的作用.认知学派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研究用户的个体认知特征为主,对认知活动的社会性认识不足;第二阶段开始重视社会或特定领域背景下用户认知特征的研究,提出社会认知观、领域分析、集成式认知信息检索观等新理论.尤其是集成式认知观及相应研究模型,涵盖技术、人类行为及其互动等不同方面,是对面向技术的信息检索与面向用户的信息查寻所作的首次合成研究,亦是当前情报学认知学派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的过程不仅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传受双方在围绕新闻报道进行信息的认知、交流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传递。共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使情感互动与信息认知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统一体。实践证明,新闻不是无情物,饱含着真挚深邃情感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够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Web2.0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新闻报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使新闻报道传播领域不断扩大、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模式不断创新,这也使受众从过去的"普通公众"即信息接受者向信息传播者、发布者、互动者转变,从而使受众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有效资源,而受众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如何开发受众资源、推动新闻  相似文献   

18.
<正>"新闻雪球"的内涵与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新闻雪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网络传播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从受众者变为传播者。这些观点、意见和主张随着原始信息一起传播开来,使得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  相似文献   

19.
周晓燕 《青年记者》2012,(32):52-53
法国著名传播学家多米尼克·吴尔敦在《信息不等于传播》一书中说:"信息革命遭遇到两个障碍,第一个是信息与传播的关系,也就是与他人之间存在问题以及无法传播的现象;第二个很简单,就是知识问题,信息的极大丰富迫切地需要各种知识来帮助理解。"①上海老歌②凭借"奇异的智慧"跨越了这两个障碍,持续了一则传播神话。传播即共处:上海老歌成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上海老歌注重大众传播的"认知平均化"效果,通过提供适合大众的普遍情感、普遍价值观以及"娱乐形式",与不同历史时期盛行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共处",成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并在消费中被不断地重新建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在其言说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实践的行动和联系,帮助人们交流关于现实的观念,也推动着社会交往活动的发展。因此信息传播的伦理问题从不只是一个专业领域内的命题,人们所追求的"真实"也绝不仅仅是依靠技术的发展便能够得到的。将关于它的探讨与时间和空间串联起来,将有助于人们跨出认识的"模具",合理地判断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