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专题概述]本专题涉及八年级下册第--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坚持宪法至上》主要讲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规范权力运行、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宪法监督等问题。《崇尚法治精神》主要讲述了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公平正义的含义和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宪法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法治要求具备以宪法为核心的完整和谐的法律体系 ,法律应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并具有至上权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法治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法律根据 ,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的核心 ,法治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环境条件 ,同时 ,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的连接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人宪法,是中国寻求实行宪政以来的首次,更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突破和发展,它将为真正实现民主宪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它表现为对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监督等法治原则的恪守、邓小平在指出人治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法制化民主来正确处理人治和法治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与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邓小平法制思想包括没有民主与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建设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要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主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邓小平法制思想具有高度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所谓三个至上就是指司法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是2007年12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对我国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三个至上理论既是对我国具体国情的科学总结,也是民主法治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的提出既有着客观的社会背景也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在三个至上中,党的事业至上是核心,人民事业至上是根本归宿,宪法法律至上是保障,三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应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以此为指导,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与法律的权威;重视法律的控权作用,以权力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权利、保障人权,提高其法治意识与参与意识;注重程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平 《西北师大学报》2004,41(5):128-132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 ,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法治。民主和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行宪政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必由之路。宪政的实现必须具备良好的宪法、完善的宪法保障制度、分权与限权的国家体制等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民主法治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宪法第四次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我国《国家赔偿法》所建构的行政赔偿的范围过窄的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针对我国行政赔偿的现状,探讨了我国拓宽行政赔偿范围的原因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聂早早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2):32-34,41
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是对现行宪法的发展,是一次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宪政活动。在我国民主宪政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执政党对宪法的尊重,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树立了宪法的权威:这次修宪是全国人民有序参与政治民主决策和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过程,充分实现了政治民主。发展了民主政治;体现了法治要求,强化了法治原则,彰显国家法治化程度的提高;人权观的解放和人权保障力度、范围的加大.是我国人权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1.
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我们要走出以下五大误区:民主不是“为民求主”、“为民作主”,而是人民作主;民主不是多数压制少数,而是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主不是否定个人,而是弘扬个人;民主不是只讲权利,而是也讲义务,民主不是追求最优的求全机制,而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2.
程斯辉 《教育学报》2005,1(5):75-81
人权是人类成员即所有的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存在形态是由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力构成的互相关联的体系。“受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它具有神圣性、不可缺少性、不可取代性和不可转让性。“受教育权”主要由“受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与“获取受教育结果权”构成。从应有、法定与实有三个方面来考察“受教育权”,我国公民之“受教育权”的保障与实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形势下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和研究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内部民主是相对于“保障教育权利平等”的外部民主而言的,包括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和教育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因为缺乏必要的规范,教育内部民主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非理性的冲动,教育内部民主需要通过理性的法制介入得以合理有效地实现。教育内部民主法制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民主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其二是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需用“小民主”,不能用“大民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各行各业以及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伟大任务。本文探讨了人民法院在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稳定、保护人权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丧偶老年人作为应受国家、社会普遍关注的弱势群体,一直以来,其结婚权却因人们对这一权利保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够而存在着实现难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运用科学的权利理论和严密的逻辑方法来论证这一权利保障的伦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权利保护的法律根据。  相似文献   

17.
保护少数人权利是我国法律、人权保护、维护文化多元性的要求,存在着少数人界定、民主性、价值、立法取向的悖论。解决少数人权利立法保护问题,要准确界定少数人群体及个人,民主立法中保护少数人权利的立法主体,确定少数人权利保护立法的法律价值,立法程序应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民主协商。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村民自治的组织体系基本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建设,农村普法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农村事务管理中"人治"的色彩依然比较浓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还很不规范;村务公开的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强化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弱化村委会管理职能,强化村委会服务职能;加大农村民主法治的普法和教育力度,增强干群的依法办事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构建、畅通、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强化基层民主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主思想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人民的民主权利 ,窒息人民的思想解放 ,必须彻底根除。实现民主 ,必须大力提倡民权 ,这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而要真正提倡民权 ,保证民主实施 ,就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法治理念教育对检察机关而言,是通过改变和更新执法观念,指导和规范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实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主体作用。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兼顾效率;无罪推定以及宽严相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