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建构了“道止于一”的理想人生境界,通过顺物自然、无我丧我安顺天意,通过指引人们对“道”的追求,达到精神的自由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正始以后,以阮籍贯为主要代表的儒道思想第一次融合。阮籍具有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道家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时代风范、超然物外的自由理想人格境界,从而形成了旷达自适、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使文人士大夫的生存智慧达到空前成熟的境界,建构起中国传统士大夫“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人格文化框架。  相似文献   

5.
书道原微--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抒情言志是书法的审美功用,尚道成道是书法的大境界;道的大境界,也是人性的大自由境界。书情、人性通道心,三位一体,是为“书之道”。人性的超越,书之法与无法及书之惰性的自由性与丰富性,意味着书法的触角可以自由深入地悟道、言道、载道与致道。书法、道之华。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7.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超越精神在于开出道境的大视野和高境界,其思想层次属于悟性,居于语言逻辑概念思维之上,所以必须超越语言而诉诸“象以尽意”的“象思维”。“悬置”为超越之根本。而庄子倡导的“悬置”不同于现象学的局部“悬置”,乃是体道而对于传统和现存观念的根本放弃,需要生命意志力的完全投入。多彩的超越指引,根本在于“化”而“无己”的指引。“心斋”、“坐忘”、“吾丧我”都归结为“化”而“无己”,唯如此方可进入道境,方能有“原发创生”的智慧绽放。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超越和境界生成是美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中国传统美育中儒、道、禅家三家的美育思想即是围绕这三点展开的 ,儒、道、禅三家的美育思想分别以“仁”、“道”、“禅”为体验的对象 ,以“仁境”、“道境”和“禅境”为追求目标 ,对世俗人生进行了超越。这些丰富深邃的思想不但成就了中国传统美育 ,而且对当代美育中表现出来的体验不足 ,对超越的误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格境界的阙如都有极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取材于历史上唐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从表面看,其师徒四人的翻山越岭,好像是一种现实的游历,但实际上他们遇见的妖魔鬼怪不是实存的,而是虚幻的"心魔",他们的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一种在宗教世界里超越现实、达到理想的精神游走。通过一路的"心之修炼"(悟空、悟能、悟净),达到成圣、成仙与成佛"三教合一"的境界,从而完成精神自由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超越     
自由是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追求并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喧嚣的现实物质生活中寻求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超越物欲走向自由是本篇章探讨的重点。本从超越实用功利、超越道德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及超越自我四个角度,来解决如何达到审美超越的自由境界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老庄“道”范畴的基本涵义及“道论”之基本架构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有不同的偏重。相比较而言,老子道论更富有原创性,更为简约,庄子的自由精神的境界论更为圆熟与活泼。道遍在于每一物的思想是宋儒“理一分殊”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7.
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作为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结构,“人间世”是其审美超越的起点,“逍遥游”是心灵的审美超越之途,“与道冥一”则是一种精神超越的审美回归。庄子通过心灵的“逍遥游”来“与道冥一”的过程,实则借审美来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9.
叶琛 《培训与研究》2010,(10):42-44
"道"乃人之本性,天道与自然人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庄子人性观的底蕴是维持人的自然本性,批判与自然本性对立的"人为之累",使人回归一种本真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率性而为"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境界是对老子"无为无不为"理想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远”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在中国美学领域,“远”由“眼中之远”升华为“意中之远”,即由物象层面的超越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超越。“远”的超越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的超越情结一脉相承,因此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远”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