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教学中,儿童理解透彻的内容常是和他们熟悉的、当下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教育发生的基点在和儿童的生活接触处。儿童对教育中符号化的知识可能是无知的,但是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这些符号化的知识又恰恰来源于人们的第一性的生活。正是由于人类符号化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它们在儿童身上发生过程的一致性,即这些生活中的内容往往恰好是教育中儿童的规定学习的要害处或关键处,使得符号化的教育和儿童切身的生活有着内在的一致,因而探讨儿童的第一性的生活具有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学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传递,以及未能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规律与需要的现象。事实上,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便是儿童的朴素理论。本文拟从儿童朴素理论的三个核心领域入手,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儿童刚经过启蒙教育,开始拥有一定的自己思维,有一种想表现自我、展示自己心灵感受的强烈欲望;并有着想与他人共  相似文献   

4.
超常儿童是个诱人的话题,因为在每一对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很多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超常儿童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常常与教育公平这个敏感问题同时出现,一些被认定为“超常”的儿童,享受着很多普通孩子没有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成长方式很多,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会使自己成为不同境界的教师。本人以“儿童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以“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作为自己研究的实践起点”,通过寻找适合儿童的阅读教学、寻求适合儿童的成长教育和寻觅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等途径探究自己的成长方式,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促进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内在的成长、求知和理解自己身边事物的欲望。从生命的初期,他们就在与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行“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父母教育投入与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业表现上,三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学校本地儿童在父母教育投入上得分最高,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自己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上得分最高,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各项得分都最低;(2)三类儿童自己的教育期望与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显著高于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3)教育期望差和父母教育投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差越大,父母教育投入越多,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在教育期望差、父母教育投入和自己的学业表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超常儿童是指智能与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显优于一般儿童的儿童。对超常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对于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对于超常儿童的界定、超常儿童的鉴别、超常儿童的成因、早期教育的涵义、超常教育的模式等。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实践中有所失误。针时超常儿童及其教育中的种种偏差与失误,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儿童有着内在精确的成长时间表,其生命的成长过程是儿童按照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所展开的绵延创造过程。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相一致,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作用。然而,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现代社会,教育陷入了对"科学的时间"迷恋中,这导致了现代儿童教育因一味追求速度、效率和功利性结果最大化,而遮蔽了儿童生命的价值,阻碍了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为此,基于对生命"真正的时间"的理解,确立尊重儿童生命"真正的时间"的教育时间观成为了现代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自古希腊发展至今,一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从自己独特的视角解析自然的深刻含义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以自然为师,做人的教育。散发着质朴和超越光芒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功利主义的教育现实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更立 《现代教学》2011,(11):78-78
不同类型的生命,其生命生成的节奏和绵延的张力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类生命主体都有着自己的内在时间规律。儿童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一类生命主体,其生命的生长与创造过程也表现了自己特有的节奏和张力,其各种自然倾向和能力的生长都是要按照自身的节奏和张力在自己的时间中达成的,所以教育的时间只有与儿童生命内在的时间表相匹配,教育才能发挥对儿童生长的作用。我们把这种以儿童生命的“真正的时间”为依据的教育时间观叫做真正的教育时间观。  相似文献   

12.
宕子 《教育》2011,(4):36-37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教育工作者,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校长戴洪晖发现了一种"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的现象。所谓"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虽然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却  相似文献   

13.
蒋欣 《教育》2012,(11):50-51
童年有着自己的“美丽时空”,教育者应小心翼翼、无微不至地“关怀”儿童心灵……作为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有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考虑,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龄中,把童年还给孩子。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爱     
儿童教育中,教育爱指教师施予儿童之爱。从本体论方面看,教育爱是驱使教师与儿童融合的本体性亲和力量;从情感方面看,教育爱是教师对儿童纯真的情感;从活动方面看,教育爱是教师帮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主动活动。这决定了教育爱的最终任务是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15.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经常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楷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一起共同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感情、个性的发展。洛克曾谈过:导师如果自己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气的,如果自己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性向对学生个性有着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教育形式与影响力量,应始终以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成熟与独立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由此不是自儿童迈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自动开始,而开始于教师主动与儿童建立了类似于亲子依恋的亲密关系。在此阶段,学校应主要发挥类似于家庭的功能。随着儿童开始愿意接受教师的积极影响,学校教育才真正开始,但其过程不应主要是为了让儿童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而应是让他们通过广泛的接触与深入的探索有机会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从而确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与理想。在此阶段,学校应主要发挥类似于实验室的功能。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强大与独立,学校和教师作为支持儿童发展的支架,最终必须撤掉,取而代之的应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开始。在此阶段,学校应主要发挥类似于孵化器的功能。学校教育自其伊始就应想到自己的终结,认识到自己始终只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接触朴素理论,以为是培养儿童勤俭节约的教育,细细品味,原来是一种承认儿童已有的对世界的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有着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朴素理论,而且随着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强调概念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9.
周师师 《文教资料》2010,(19):98-99
三五个儿童围着一根橡皮筋边唱边跳的场景在二十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非常常见。皮筋歌是一种重要的儿童游戏歌谣,它伴随着跳皮筋的活动而产生,但它又有着自己独立的生命。皮筋歌中关于革命教育类的歌谣占了绝大多数。本文试图通过对皮筋歌符合儿童语言思维特点,以及20世纪无产阶级政治的兴起对其的影响的论证,阐释皮筋歌中的革命教育类歌谣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为农村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对当前农村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力图探讨提升城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