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弦高犒师     
春秋时,郑国有个牛贩子弦高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走到半路上,弦高获悉了秦国已经发兵准备偷袭郑国的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他连夜叫人赶快回去报告,同时想方设法拯救郑国。秦军行动诡秘,悄悄地朝滑国进军,眼看快要到郑国边境了。秦军大  相似文献   

2.
1.牛贩子拯救了一个国家 秦始皇的祖先秦穆公那会儿,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有一天,机会来了。他们安插在郑国的卧底送来一个绝密的情报,大意是他已经取得了郑国国君的信任,负责守卫郑国的北城门,如果秦国来个突然袭击,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拿下郑国。  相似文献   

3.
弦高犒军     
《中学生(作文版)》2011,(7):109-109
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有一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适用话题】随机应变、机智、爱国、慷慨等。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2,(11):13
距今两千六百多年前,郑国(今河南中部)有个商人叫弦高,他常在洛阳一带做贩牛的生意。有一天,弦高赶着牛群去洛阳牛市。途中,他碰到了刚从秦国来的一个朋友。此人对弦高说:"秦王已经派将军率精兵去偷袭你们郑国,很快就要到这一带了。"弦高想,郑国是我的  相似文献   

5.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 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见诸文字的自我批评的典型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由于称霸心切,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木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国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苦谏而不能止。结果,不但郑国没能打下来,回师途中还在一个叫崤山的地方中了晋国的埋伏,  相似文献   

9.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汉朝学者刘向编辑的《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意思是说:唐睢没有辱没安陵国国君派遣他出使秦国的使命。战国末期,秦王赢政灭韩、亡魏,势力强大,而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国土方圆仅五十里。安陵国君臣面对强敌,敢于斗争,决不屈服,终于使强秦不敢加兵于安陵。本文生动地记叙了安陵国使臣唐睢出使秦国与秦王斗争的过程,塑造了一位不畏强暴、全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英雄形象,是一篇不辱国格的颂歌。 不辱国格,表现有三:  相似文献   

12.
《之战》几处注释辨疑韩世龄汤云航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之战》一文是选自《左传》记载的秦晋两国之间的一则战争故事。读后觉得其中的几处注释有些费解,似有提出辨析的必要。一、“腆”字词义及相关标点“腆”字是出现在郑国商人弦高偶然遇到将要侵袭自己国家的秦国...  相似文献   

13.
行李是古代汉语中来历悠久的词语.在上古是指代表国家出使的使节。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为秦国如果放郑国二马,郑国可以担当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出使东方,郑国可以供给歇宿与物资,对秦国来说没有什么害处。)  相似文献   

14.
选择题设计精选1.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感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强盛是必然的B.荀子把秦国...  相似文献   

15.
通观《殽之战》全文所记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在于描写战争,而在于揭露贪婪无厌的秦国发动侵略战争,结果落得全军毁灭、主帅被擒的可耻下场。文中穿插的“蹇叔哭师”和“弦高犒师”这两则故事,非常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意图。先谈“蹇叔哭师”。文章开头叙述杞子派人要求秦国秘密行军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意见,蹇叔明确表示反对。蹇叔的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摆出自己的论点:“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相似文献   

16.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17.
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郑国准备进攻刽国。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想,刽国的文臣武将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如果郑国攻打刽国,一定会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怎么办呢?郑桓公左思右想,有了主意,他列出一张名单,上面记录着刽国最杰出的文臣武将的名字。郑桓公把这张名单公布于天下,并且公开声明:郑国只要攻下刽国,就会给名单上的文臣武将封官,还要把刽国的土地全部分给他们。  相似文献   

18.
包藏祸心     
聪聪 《下一代》2008,(Z1):91-91
公元前,在春秋时期的昭公元年春天,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令尹的公子围,以娶亲为名,带领军队开向郑国,妄图借机占领这个小国。不料,当他们来到郑国京城时,终于被郑国人发现了公子围的真正企图。郑国国君派一个叫子羽的人,婉言谢绝楚国军队开入京城,只许他们驻扎在城外。  相似文献   

19.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国人常用来告诫执政者的一个词,它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连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相似文献   

20.
秦伯是聪明人,他听懂了烛之武的意思,所以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之后显得非常高兴。秦伯绝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高兴,而是因为已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而且郑国降秦不降晋,那更是符合秦国的利益,秦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胜利者,秦伯能不高兴吗?降秦不降晋也是郑国损失最小的最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