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点补充     
今年第四期《新闲战线》的《一月谈》栏中,有篇文章提到天津日报敢于向读者负责,公开更正失误,并公布失误记者的姓名。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细读天津日报的“更正”,感到该报把这次失误(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错为“副市长”)的责任,都归咎于“系记者工作疏忽所致”,似不太公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媒科技》2007,(2):36-36
用户如在文字录入时遇到重复出现的词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那么可通过Word的自动更正功能来加快输入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民族问题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一至四版,集中来说,存在如下四点民族问题:一是中国“种族”提法;二是“XX人”民族提法;三是“族姓”提法;四是没有“民族古籍”类目,这些既有学术上的分歧,也有认识上的不足,更有政策上的失误。为此,特别指出并加以讨论和更正。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5.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消除这一弊端,规定谁的文章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编辑、记者、总编辑概不例外。刘黑枷在一篇散文中把苏轼诗误为杨万里诗,更正时即署上自己的姓名。  相似文献   

6.
罗建华 《新闻前哨》2013,(11):30-33
《长江日报》追问《纽约时报》一直以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坚守严肃大报风格著称的《纽约时报》,因翻译失误引发了“李娜被迫服禁药”的风波,两天后记者道歉,据称报纸随后刊发了更正,看起来一切应该不错。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8日,《解放日报》二版发表了一篇批评上海友谊商店营业员侮辱外国顾客事件的报道。由于报道内提到的一个司机不是中国旅行社的,因此,报纸在第二天就作出“更正”。谁知,这个“更正”没有达到“更正”的目的,那位司机不是国际旅行社的,而是“上海市旅游汽车公司”的,为此,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要求再次“更正”。对于这个枝节性的差错,是否有必要作“更正的更正”?  相似文献   

8.
翻开各种报刊,常常看到“更正”、“重要更正”一类的启事,简直形成一股“更正风”了。为什么要“更正”?无非是因为以前播发或刊登的新闻、文章有错误,需要改正。有错误的报纸、刊物和书籍印好发行出去,早已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些读者看不到这些“更正”启事,不良影响就根本无法挽回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在提高质量。希望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千方百计减少差错,切实杜绝各种错误,少来些“更正”。  相似文献   

9.
现在阅读报刊,很难见到报刊的“更正”。这么说,“无更正”是值得欣喜的事,何来之忧? 然而,在人们戏言“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报刊“无更正”并非无差错可更正,而是出了差错不想公开改正。举几个例子。某报一则消息的标题,当中一个地名便有两处差错,“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错成了“广西石林彝族自治县”,报纸没“更正”;另一张报纸刊登一幅照片,文字说明称:  相似文献   

10.
因查找资料,翻阅了一些地市小报,发现“更正”刊在“中逢”里的比较多。有家地报三四月份发了三则“更正”、一家市报一个月发了二则“更正”全部发在“中缝”内。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更正”何必钻“中缝”呢? 报纸出了差错,发则更正,以防讹传,并引以为戒,顺之常理。天天办报,哪有不出差错之理?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恐怕还找不到没发过更正的例子。而出差错较多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对于科技期刊由于作者的失误而造成的错误,如果作者及时发现,并提出更正要求,出于对读者负责、为作者服务,应积极应对,予以公开更正,以免造成不良后果。文章以《热带作物学报》为例,就这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科技期刊《更正》栏目的进一步科学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轻松一刻     
更正 约翰气呼呼地给报社打电话质问: “你们报纸搞什么名堂,明明我还活 着,为什么发表了我的死讯?你们要负 责刊登更正的启事。” 编辑:“真对不起,要更正是不可 能的。” 约翰:“为什么?” 编辑:“为了维护我们报纸的信 誉,我们从不登自相矛盾的消息。不过, 我们可以想另外一个办法来弥补一 下。” 约翰:“有什么办法呢?” 编辑:“我们可以在明天的《出生 栏》里,刊登您出生的消息,让您重新 做人。” 严重警告 邻居家的篱笆内,马丁正与邻居家 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起劲地交谈着。 突然,一把亮闪闪的菜刀“嗖”的  相似文献   

13.
更正启事     
正本刊2014年第4期第328页刊登的题为《医学期刊中一些术语的使用值得商榷》一文的3位作者中,第三作者喻俊应为通信作者,因校对失误而漏标了,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目前,中国电视的经营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管理水平却未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本文借鉴顾客满意管理理论中的一些思想,通过评估、行动、更正、跟进四个阶段的策略阐述。以期中国电视能尽快走出“同质化”的生存困境,更好地应对国外电视传媒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杜绝虚假不实报道,一些报纸最近相继推出了“更正”栏目。《宁波日报》也于今年6月份推出了“本报更正”栏目,除更正差错、向读者致歉外,还公布当班责任编辑名字和挑错热线。栏目一见报,读者那边一片叫好声,为报社的莫大勇气而大加赞许;而编辑部内部却是认同者寥寥,尤其是编辑更是消极应付。于是,“更正”栏目几期下来后就变得不太正常,即使出了见报差错,编辑也是能瞒则瞒,瞒不了则力争尽量不见报更正,有些“更正”甚至是在报社编校质量领导小组的敦促下才勉勉强强见报。读者叫好的“更正”栏目为何会遭报社内部冷遇?原因在于我们有的采…  相似文献   

16.
《纽约时报》更正制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严以律己的报纸典型中,《纽约时报》凭借其近乎苛刻的更正制度独树一帜。时报在第二页设有“更正栏,”致力于更正事实错误,还有“编者的话”,专注观点的不公正、不平衡。这种更正体制充分体现了一份知名大报的新闻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阅读报纸,有时会在版面上看到“更正”启示,重要的启示还会登在显著的位置。这种启示,国家、省级报纸的版面上有,地市一级报纸的版面上也有。其内容大都为对本报前一天所刊发新闻的失实之处进行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此外,版面上还有一些更常见、不易被读者发现重视的错别字、语法、用词等差错,就不在“更正”启示之列了。  相似文献   

18.
读《星期天》5月4口一版,有一则“更正”,为了引人注目,黑底“白”字.是力更正上一期一篇稿件中两个字误。为了两个也许并不十分重要的字误而在一版位置加以更正,足见编者对报纸和读者认真负责的精神。何以有此感想?笔者常看报纸,发现有的报纸长期未见“更正”,并非报纸无错。有家报纸,将“半坡饭店”误为“半破饭店”,“土”、“石”之误,“坡”、“破”之差,意思何其远矣!不仅应予更  相似文献   

19.
强化质量第一的办报思想徐城生对目前报业的状况,有人说如同我国这几年的经济建设一样,数量发展很快,质量效益却不高。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现在集中反映在报纸上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差错不断,有的竟出现“更正”的“更正”之类错上加错的现象。综观整个报纸差错增多...  相似文献   

20.
“点评市长”栏目从本期开始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的所谓“点评”,是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基础,追述和回放市长在任期内的主要工作业绩或失误,借此使读者朋友们了解我们的过去,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