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在单位搞文字工作。1969年上山下乡期间,我边参加生产劳动,边搞业余通讯报道。由于新闻写作水平低,稿子采用率也很低。1979年招工回城后,继续业余搞新闻报道。有一次,我到市广播站送稿件,发现编辑桌上有一本《新闻与写作》,我信手翻阅,竟被刊物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此,1985年我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刊物中的“通讯讲座”、“散文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章深深吸引着我,对我帮  相似文献   

2.
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17年前,《新闻与成才》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编辑袁良同志,在乌鲁木齐市边疆宾馆给原乌鲁木齐军区新闻干部骨干培训班授课时,我结识了《解放军报通讯》,从此后,她便成为我新闻学步的唯一良师。17年来,我年年坚持自费订阅她,阅后精心保存,至今一期不少。《新闻与成才》开辟有“业务探讨”、“采写体会”、“成才足迹”等,这些文章都是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写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撰写的,是我学习的优秀教科书。经过认真学习,我逐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我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  相似文献   

3.
我是《军事记者》的忠实读者,可以说是“三朝”老读者了。早在一九八八年,当时我在连队任文书时,指导员就给我订阅了《解放军报通讯》,他拿着杂志笑盈盈地对我说:“小王啊!这是一本好杂志,业余时间看一看,说不定能帮你什么。”我接过指导员送来的这本杂志,爱不释手。从此,我开始自费订阅《解放军报通讯》,后来杂志改名为《新闻与成才》、《军事记者》以后,我仍然订阅。我感到,杂志三次更名,质量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多,文章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今年6月,我迁新居时,对几百册书都进行了整理,大部分过时的旧书,我都“处理”掉了,唯独随我十几年已退了色的《新闻与写作》杂志的前身——《北京日报通讯》却依然保留了下来。几十本《北京日报通讯》和1984年改刊后的《新闻与写作》,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我崭新的书柜里。一次,有位同事来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嗬,你对这些‘小本本’还真够有感情啊!”我说:“你算是说对了。”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我当通讯员和后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我写的通讯《幸遇知音》,荣获工人日报“1986年通讯员好稿评选”通讯体裁的一等奖。这是自1984年以来我的第9次获奖。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老师们立即写信向我表示祝贺,并希望我谈一谈几年来的学习与收获。两个孩子的妈妈1986年7月,我应邀去北京日报《宣传手册》编辑部向编  相似文献   

6.
“下期《新闻爱好者》来了,你别忘了给我留一份。”一位基层信贷员再三央求我说。陕县农行今年才开始订阅《新闻爱好者》,仅仅半年多时间,许多人就与它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每期《新闻爱好者》一到,都被大家争抢一空,成为业余爱好者的抢手货。在《新闻爱好者》的帮助下,全行的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7.
最是一年春光好。春天,是万物复苏、种子萌发的季节。这个春天,我也迎来了自己的两会"初体验"。两会是新闻盛宴,亦是新闻大战。第一次上两会,我心里既激动又紧张。除了完成大量常规报道外,我还受领了一项特殊任务——每天采写一篇《两会日记》。《两会日记》是《解放军报》两会宣传的传统栏目,至今已持续了10多年。在我之前,报社多位新闻前辈曾为这个专栏采写过大量优质稿件,《两会日记》专栏也被评为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8.
我,是金融战线上的普通一员,业余时间喜欢“爬格子”,但一直没有文章变成铅字的。自从我“恋”上《新闻知识》后,是她为我指点写作上的迷津。先后,有10余篇论文、通讯、特写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988年秋,《农家信使》报一位老编辑下基层时,把《新闻知识》推荐给我。果然,里面开辟的“通讯员经验谈”、“得奖新闻采写谈”、“业务研究”、“谈谈经济报道”等栏目,很适合我的口味。这本刊物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强,通俗易学。几年来,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业余时间,我都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9.
我很想像许多人一样,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些通讯报道,可开始时,稿子投出去后,都是音讯全无,于是乎,人也就开始消沉了,对写通讯报道毫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朋友处发现了一位好老师——《新闻三昧》。于是,我迷上了它里面的“采写经验谈”、“新闻夜大学”等栏目,试着开始按上面介绍的经验去采访、写作,并根据不同报纸需要投不同的稿件。很快,我便开始在《铁道开发报》、《盘县特区报》、《六盘水时报》、《大众卫生报》上都有拙作发表,我终于偿到了成功的滋味! 我真的应该好好感谢《新闻三昧》这位老师。我怎样来表达谢意呢?还是让汪国真来替我说吧: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相似文献   

10.
上西北新闻刊院一年多来,由于比较系统地学了新闻专业知识,观察事物的角度多了,手也快了。今年上半年,和同志一起,向省报、市电台发稿三十多篇,中稿二十多篇。五月份西安市故事调讲会我写的故事,“老牛内传”获创作三等奖。另外,我们化学工业局要办《西安化工医药通讯》机关报,领导听说我参加刊院学习,便抽调办报纸,由于学习了一年多,办起报纸不象生手那样“乱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讯》五月二  相似文献   

11.
我原是个工人,十分喜欢摄影,但对新闻摄影感到头痛,一遇到新闻事件,总是有一种躲避的心理。一是怕拍了不能发表;二是怕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不好说明文。一次向影友请教怎样写新闻照片说明时,无意中发现一本1986年第7期的《新闻与写作》。翻开目录,有“通讯、消息、新闻基础知识……”等讲座,还有摄影讲座,我一下子把刊物中顾德华写的摄影讲座《抓拍·生活·技术》一文从头到尾读了  相似文献   

12.
这次的“两会”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大会,是为“九五”规划画上句号的一次盛会,当然也是新闻频出、焦点聚集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会”遍地是新闻,抢眼的新闻俯拾即是。但是,作为一年一度的例会,它也是中外媒体云集、各路新闻高手大比武的“战场”,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而《中国青年报》的“两会特刊”(以下简称“特刊”)却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据该报报道,“特刊”在人大代表中是较受欢迎的,在委员驻地,“……两会特刊是最先被一抢而空的报纸”(3月5日《中国青年报》)。从“特刊”的成功,我们似乎可以讨…  相似文献   

13.
陈丹 《记者摇篮》2005,(7):59-60
3月3日,随着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召开,辽宁卫视2005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徐徐拉开了帷幕。18点30分,所有观看《辽宁新闻》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辽宁新闻》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直通北京》首次采用双视窗,以沈阳、北京两地演播室主持人互动的方式对全国两会进行播报。  相似文献   

14.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5.
物换星移,时光如梭。屈指算来,我从戎戍边已30年。30年来,我看过许多刊物,大都是断断续续,未能持之以恒,唯独对《新闻与成才》(包括前身《解放军报通讯》及增刊)杂志情有独钟,一直坚持拜读了30年。30年来,许多刊物阅后被我抛弃了,在先后6次搬家过程中清理出去了,唯有对《新闻与成才》,却把她奉若宝贝,装订成册,保留至今。我阅读她,珍惜她,保存她,是因为她给了我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给了我搞好新闻工作的信心和力量,给了我组织指导新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启蒙的好“老师”1968年3月,我入伍来到叶尔羌河畔军营。1个月后…  相似文献   

16.
寿川 《新闻战线》2015,(7):36-37
今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是设立“中央厨房统筹组”,负责两会期间全媒体平台机制的试运行,实现新闻稿件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实践证明,“中央厨房”不仅创新了策采编发的新闻报道工作机制,体现出两会报道进一步“融起来”的探索与努力,而且在内容创新、表达创新上“试水”成功,以《书话两会》为代表的“新闻美味”展示了“中央厨房”的精彩厨艺,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注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我是连续4届的老学员。本来参加3届新闻函授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每参加一届函授,都使我感觉到:投入中心,受益无穷。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新闻函授,开始了函授生活的第4个年头。新年伊始,随着新春的到来,我却进入采撷新闻成果的季节:被省军区、军分区、吕梁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而且收到《解放军报》、中国民兵《钦州杯改革大潮中的民兵先进典型通讯征文》三等奖证书,《战友报》社“大同杯”后备军风采征文二、三等两个获奖证书,以及《山西日报》通讯征文一等奖、《国防时报》…  相似文献   

18.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19.
王正明 《新闻前哨》2003,(12):24-25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个细节,至今在我脑中萦绕:焦裕禄顶着风雪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向一双膝下没有儿女的老人问寒问饥,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也是本文作者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我党新闻战线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开始,我在一个乡担任通讯员,一九七七年十月到县委担任专职通讯干事。自到县委工作以来,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北京日报郊区版》等报刊采用八百多篇(包括与记者合写的).有人问我:你写稿子一定有“诀窍”吧?其实,我的“诀窍”就是四个字:勤学多练。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到平谷县镇罗营乡当通讯员的,从那以后才开始给报社写稿。十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