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访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得讲一点“公关科学”。记者在采访中并非一帆风顺,采访对象由于种种原因不接受采访的情况是常有的,有时记者又必须通过他才能了解情况,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就得有必要的“公关”能力,设法使采访对象“开口”。  相似文献   

2.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3.
在1999年出版的一期美国《新闻评论》杂志上,一位记者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网络采访的故事——1993年,旧金山一个精神失常者杀了8个人。记者想了解这个杀人狂的情况,于是在网上通过房产记录找到他的地址,并由此找到他的邻居和同事,给他们发E-mail采访。后来,由于这次成功的报道,这位记者被所擢升为该报墨西哥分社的主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采访在我国新闻界也开始得以应用。与传统的采访手段相比,网络采访具有哪些特点?实施的要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记者这一行,也许有点先天的职业缺陷。那就是他的实践的对象和内容,往往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他的亲身实践行动的产物,他所报道的客观事物,大都是别人的实践。他往往是通过事后的了解,才去对那些事物加以反映,再去传播给更多的人。这事后的了解,是通过采访来实现的。当然并不排除有些事情,记者有时身临现场,他所报道的也是他自己亲眼看到的。但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记者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河南“时代青年”杂志社青年记者时永昌,于五月初骑自行车从郑州出发开始了他环绕河南省边界的考察采访。“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采访长征路,时永昌受到很大的启发,他坚持骑自行车考察采访河南的边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和现状。目前,时永昌同  相似文献   

6.
信任的价值     
什么叫采访?老百姓都知道,就是记者找人了解情况.一些采访背后的东西,比我们最后看到的报道都要触目惊心,比如贿赂记者(或记者索贿)、追打记者、状告记者、通缉记者乃至逮捕记者.  相似文献   

7.
【前面的话】第五届王选新闻科技奖评审结束之际,为了即时的了解本届王选奖的评审情况以及获奖结果,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本届"王选奖"广电专家组组长郭炎生,请他就今年的评奖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采访艺术是广播电视记者的根本修养,是记者获取有效信息、了解事实情况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具体的采访实例,从采访前的准备阶段、采访时的环境营造以及采访过程中的应变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丁宁  米娜 《新闻传播》2007,(5):52-52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善于寻找与接近采访对象。 一、正确地选择与确定采访对象,主要是选择最了解情况的人作为采访对象。重要的是他们确实知道情况,熟悉与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若干个了解情况的人当中,还要选择善于提供情况、并愿意积极配合采访工作的人作为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是要对新闻的整体进行把握,前期的采访策划是做好采访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做好第一手资料,对摄像记者的要求画面怎样拍,要什么样的镜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人把采访比喻成“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味着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不同的记者采访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里等方面。如果记者不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准确、高水平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记者不了解政策,就很难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如果记者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如果记者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就难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双向交流。如果记者不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惊慌失措。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等器材的准备、检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电视是靠画面和声音来记录的,而电子设备又难免出现故障,对设备的检查如摄像机、电池、录像带、话筒线等设备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各种原因致使采访无法进行的情况发生,其中不乏有采访对象不配合或配合得不到位的实例。此时记者往往没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或在采访中使用的方法不当而丧失了主动权,被采访对象的情绪、意志牵引,无法达到准确了解情况、深入探讨话题、全面展开交流,导致采访对象失语,记者得不到想要的新闻素材,采访失败。  相似文献   

12.
李扬 《记者摇篮》2015,(1):15-16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新闻人物专访,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新闻人物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采访对象的现状、理想、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的是采访对象独特的人生状态或人生道路。新闻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那么,做好新闻人物的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了解人物专访的特点作为记者,要清楚地了解新闻人物专访与其他采访的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记言为主,主要是采访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其中以采访对象的话语为中心。在人物专访中,记者除了提出问题、适当引导、作些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与谢晋闲聊,他谈起记者采访的事,颇为感慨地说:有的记者采访时,常问我你什么地方人?年龄多大了?祖上干啥?这个问过,那个又问。看来,真需要印个出身简历揣在身上了。而我参加世界性的电影节时,那些记者们常常是简明扼要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你从中会觉察出,他们对你早有了解,还有点研究。这位著名导演,提出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采访前要有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研究和了解如何,关系到采访的成败。有经验的记者说,作好准备,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这话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4.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采访失败的情况:记者虽然事先也作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设计了不少精彩的提问,但是在事件现场,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却遇到困难和阻力,甚至采访失败。记者问的当事人不答,当事人却滔滔不绝自说自话;记者问得多,当事人答得少;当场采访得非常热闹,但当回来看素材后却发现,根本不能用或可用的非常少;更有甚者,记者自以为了解了事件的全过程,搞清楚了真相,但再经人一点拨或进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却发现自己被蒙了,原来自己掌握的情况完全是虚假的,事实恰恰相反。这种采访的失败本质上反映了记者与被采访者这对矛盾的存…  相似文献   

16.
联邦德国《时代报》记者科尔许特尔在沪访问期间,我陪同他采访了新闻界、学术界有关人士。科尔许特尔是《时代报》政治编辑部高级记者,对新中国的态度是友好的。这次到上海访问的目的是想了解和报道我国的城市改革。他来上海前已经在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作了采访。在上海访问期间,他那种连续作战,不怕疲劳,甚至带病采访的勤奋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采访方法,对采访对象的巧妙提问,对我也很有启发。科尔许特尔一到上海,就向接待单位提出,他不希望只停留在听取一般的情况介绍上。他希望同有关人士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中心是城市改革,面要广一些,可以涉及到有关改革的各方面问题。不过他很希望能够听到有关人士对这些问题的个人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一、名词解释:(每题四分,共二十分) 1、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部门的记者。2、采访作风:是记者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3、采访基点:是记者蹲点调查的点,是记者经常报道的点,是记者参加实际工作的点,或经常了解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实际问题的点。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9.
有几次,我跟大学毕业不久的记者一道采访,发现他们中有人笔记不勤,对一些重要的,生动的情况甚至不作记录。还有一次,看一位记者写的稿件内容很单薄,问题没讲清,难以修改,于是请他补充改写。他说:情况就是这样。征得他同意,我看了他的采访笔记本,仅记了一小页,疏疏几行确实看不出什么名堂来。  相似文献   

20.
对一些心里有话而谈不出或者不愿谈的人,人们称作“闷葫芦”,这对新闻采访者来讲,是极头疼的对象。怎样才能打开“闷葫芦”呢?我们在采访实践中有这样一些体会。充分准备反复启发这些“闷葫芦”往往因为表达能力差,思想有顾虑,或有其它原因而影响同记者的交谈,有的干脆不愿见记者。对于这样的采访对象,马上同他面谈效果往往不理想,甚至会使采访时间白白消耗掉。这就需要采访者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外围情况,再同主要报道对象接触。准备工作,包括翻阅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