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革会议报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已经成为各级新闻单位最头痛的问题。有的城市新闻单位会同市委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会议报道的文件,久而久之也无济于事。其实,究其原因,老总们发愁的不是取消会议报道,因为会议中有大量的新闻,关键是没有好的稿件,交上来的稿件不是空洞无物就是长篇大论或是一般套路。笔者认为,改革会议报道的实质是对会议消息进行“再创作”,你的会议报道改革了、生动了、好看了,抓住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点了,不愁读者不喜欢你的报纸。 1.只有领会会议精神、分析其实质,才能搞好“再创作”。可以这样说,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是记者走进报社的“第一课”。大多数报社把新分来的大学生、研究生放到采访部去锻炼、去摔打。而如何写好会议消息,恐怕又是每一个新任记者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常是这样,一个会议下来,各级领导说了好多事,研究了好多问题;有的领导一讲就是洋洋洒洒两个多小时,上万字。有时,开了一天的会,连记者都糊涂了,这个稿怎么写,摊开稿纸无从下手。而此时报社又在催稿,等着明天见报。这就需要记者领会会议精神,分析会议实质,弄明白这个会议主要说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会议的精髓。作为记者,只有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偷懒,不中间逃会,多交流,才有可能把会议的中心抓住。如果是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是近年来令新闻单位头痛的一个问题,读者怕看一般的会议报道,报社怕用一般的会议报道,记者怕写一般的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都想到要记者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建议记者“多下基层,少泡会议”,“多往农家跑,少在会堂转”...  相似文献   

3.
从事党政系统的报道对于晚报记者来说是个“苦差事”。我四年前毕业到《宁波晚报》工作,便接手了这一行。四年的实践,体会了跑党政系统的难处,不过也找到了一些窍门。 我觉得晚报记者从事党政系统报道有“三难”。 一、两头为难。一般来说,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普通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报道,而一些领导比较关心的是自己出席的活动报道位置有多高、讲话有多长。特别是遇上工作性、程序性的活动和会议,如果不写报道,活动主办单位不高兴,可这样的活动稿件写起来又容易生硬,读者不满意。有时稿件写得短了,读者满意了,可是主办单位或领导往往认为报道不全面,觉得没有一长串领导名单,体现不出会议的重要性。二、出好稿难。人们普遍对报道会议的稿  相似文献   

4.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5.
何学元 《新闻界》2003,(1):63-63
会议报道历来是令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读者怕看会议报道,报纸怕用会议报道,记者通讯员怕写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想到要求记者、通讯员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报道,主张多下基层。然而实践证明这是很困难的。道理很简单,作为党委机关报,党委开会记者不参加不行,记者、通讯员参加了会议,不写报道也不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从会议报道写作的程式化开刀,既深入会议,又跳出会议,寻找新的视角,新的亮点,用“神来之笔”写出有精气神的会议报道,从不同角度满足报纸、编辑、读者的需要。抓住一个精彩场面。记者、…  相似文献   

6.
(一)有悖于“三贴近”的表现 1、报人缺乏“三贴近”意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写什么,怎么写;选什么稿,不选什么稿,不是按“三贴近”的标准去思考,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心中没有读者,没有群众。 2、会议报道、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张三”指出,“李四”强调,名目繁多的会议、众多领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可以说是记者们的“基本功课”,基本上要天天做。但对一些地市级党报来说.不少会议报道干稿一面,冗长繁杂,读之让人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会议消息虽然已经刊发出来,会议精神也罗列出来。但读者不满意,顶多看个标题,或者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领导不满意,因为八股文似的报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8.
表彰会、计划会、工作会会会登场;讲话稿、发言稿,总结稿稿稿亮相。会报一张。这幅对联,是一些报纸的写实。面对“会海”,不光读者倒胃口,编采人员也觉棘手。作为地方小报不能把会议一概拒之门外,又不能大会小会照登不误。那么如何处理好会议与报道的关系?近几年,我们《随州报》在改革会议报道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除市党代会、人代会等重大会议外,其它会议采取了“会讯”专栏集纳法、黑体标题显示法相“会海”捞“珍”处理法。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对会议报道作限制更没有必要。我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会议是记者获取新闻的一个渠道。会议里头有“黄金”。 首先,会议为记者提供了信息和素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会议及其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会让记者了解上面的意图和下面的情况。 其次,会议为记者集中了众多的采访对象,是记者采访的好机会。众多的采访对象一下子全来到你身旁,基层的东西、实际的情况,不是垂手可得吗? 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在“泡会”还是“挖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报道会议新闻?这是报纸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笔者所在的《联谊报》是浙江省政协主办的一张综合性大报,与“会”相遇自然不计其数。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得出一点体会,就是会议报道,要有“为会增辉”、“为稿增色”的思想准备。去年,我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的采访。三十  相似文献   

11.
段新勇 《青年记者》2009,(14):41-41
“三农”报道不容易写,更不容易写好。对一个记者来说,报道“三农”,必须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厚积”,可谓包罗万象,农林牧副渔、政经文教卫,都是软知识硬本钱,而在此之上的对“三农”的领悟、对“三农”的感情更是一个重要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黑瞎子掰棒子一掰一个丢一个。”于是,就有人把记者比作“黑瞎子”。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掖在腋窝里,再掰一个再往腋窝里掖时,原先的那个就掉了,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棒子。记者今天写了一个稿发表了,明天又写一个稿发表了,最后,就剩下新写的那个稿了。  相似文献   

13.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闻媒介众多的会议报道,不光读者读了倒胃口,采编人员也感到头痛。为此报纸、广播、电视为填“会海”做了不少“力戒”工作,从而扭转了表彰会、计划会、工作会会会登报,讲话稿、发言稿、总结稿稿稿报上亮相。 如何处理好会议与报道的关系呢?我的经验是:善于在“会海”中捞“珍”,因为无论什么会,都有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或制定规划、布置工作的内容,它本身就是现实的高度“浓缩”,是各种信息的储源。新闻记者或通讯员要吃透会  相似文献   

15.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竞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但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是只和“上”头对口,势必会疏远“下”头,从而出现会议报道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的现象。二是记者长期分管一个行业、系统的报道,就只对这个行业系统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不熟悉整个面上的情况,不熟悉全局工作的进展情  相似文献   

16.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  相似文献   

17.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政文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最多的新闻要数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了。时间一长,司空见惯的东西多了起来,记者也习以为常,“见多不怪”了。于是,就会议报会议、就讲话报讲话的例行公事般的报道便见诸报端了。久而久之,读者也不愿意看这类模式化的枯燥报道,就报纸本身来说也不欢迎这类僵硬的稿件。 《王乐泉请农民兄弟放心》 (见1996年9月15日《新疆日报》)一稿之所以获得大家的好评,并被评为新疆日报编辑部9月份的红旗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跳出会议抓“活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言,开辟《寄语两会》《两会手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除此之外,还专门派出记者盯住“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注意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