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两年前,当《健康报·计划生育版》(以下简称《计划生育版》)刚创办时,有人讥讽地说:“计划生育版,不就是‘只生一个好’吗?有多少文章可做?”今天,该版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已引起一定反响,并荣获了第五年度全球人口新闻报道优胜奖的“最佳专版奖”。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是:计划生育的宣传报道要立体化,要围绕人口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宣传进行。从《计划生育版》创办之日起,编辑部首先注重全面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报道中不搞一刀切、绝对化,而是反复强调,党的政策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而又符合政策、自愿再生育孩子的可以生两个,少数民族可以更宽一些。  相似文献   

2.
(一)请注意另一面我们现在有些报道常常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注意一面时,忽视了另一面,给人印象总觉不那么全面、合理。比如计划生育工作是我们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不少边远地区计划生育工作还难以推行.以及城市中还有“超生游击队”的情况下,我们的报道常常在强调一面时忽视了另一面。上海某晚报去年9月2日报道了‘啊南妹在沪产下四胞胎”(一男三女),确实这是人类中“五十万分之一”的稀罕事,记者是满腔热情地报道这一奇迹.但是是否注意到文字上也露出了另一面.即报道中带出的:“谭俊霞此次是第三次妊赈,其所生头股夭折.第…  相似文献   

3.
先说一个新闻素材:沈阳市一对夫妇因独生女娜娜在部队执行任务牺牲而痛不欲生,一家医院得知后,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帮助年过半百的母亲再次怀孕。众多媒体在采写这则新闻时,选择了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侧重于“年过半百怀孕”,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医疗新闻来写;另一个则侧重于“人关怀”,采写的重点是社会各界关爱烈士父母,理解和支持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情,一位记充满深情地给稿件取了一个标题——《娜娜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4.
看到《独生父母》的书名,使人有强烈的阅读冲动。“独生子女”,我们都不陌生,“独生父母”,却是一个新鲜词汇。掐指算来,从1979年上海最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第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先后看到两篇关于同一大学生行凶杀人的报道,引起了我对两篇作品作一番比较的兴趣,以便掂出深浅高低。先一篇是《体检不过关,报复招考员———嘉兴两公务员遭一应聘大学生刺杀》。杀人动因是对“体检不过关”的“报复”。至于“体检不过关”的具体细节和凶手的其它情况未曾提起。看后,感到这个大学生是个疯狂的报复者,太野蛮了,对挫折的承受力为零。除依法严惩凶手外,要接受的教训是,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总之,看过这篇报道,思来想去的,仅在凶手这一面。后一篇是《大学毕业生何以动杀机?》,全面细致报…  相似文献   

6.
张书省 《今传媒》2003,(3):48-49
新年第一天,《华商报》一条消息跳入眼帘,很让人感到新春的第一丝暖意。 这条消息标题是:《公安机关赔礼道歉并承诺处理有关责任人“看黄碟”夫妇获赔两万九》 一条普通消息何以又感欣慰,又添暖意? 缘在吊了四五个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缘在颇多的愤满、失望、疑虑、躁气,终于变得满意、平和、顺畅、释然,岂能不对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感到春意融融、信心大增?  相似文献   

7.
“岳安民写了部长篇小说!”这消息使熟悉他的人感到惊奇。一个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即将退休、功成名就的高级记者,怎么写起小说来?记者与岳安民闲聊起来。 记者:首先祝贺您的长篇小说(《第五十七个民族》出版。我粗看了下,感到还有特点,这对我们  相似文献   

8.
常见有些报道用语、用词上有脏话,使人看了不舒服。比如体育报道中指责某些球员表现不佳,常会斥之为“贱骨头”,9月20日新民晚报《一周荧屏》版上甚至将下周荧屏将出现的指挥家“舟舟”说成是“戆大”。确实“舟舟”是个弱智儿,但多年来在父母与社会的关心、培养  相似文献   

9.
当电视连续剧《渴望》风靡神州大地之时,在一次研究改进经济宣传的座谈会上,首都一家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披露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通过调查,发现愿看工农业报道的读者只占20%左右。于是乎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使经济报道也像《渴望》一样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大家津津乐道,使人爱看呢?这确实是当前经济宣传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应该说,随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已经把经济宣传和经济报道推上了传播媒介的中心地位。无论从经济  相似文献   

10.
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时,总有许多穷孩子交不起学费,各类媒体加大力度为穷孩子们呼吁,希望好心人提供赞助。这种报道版本相同,都是穷人家孩子;“出身贫寒不坠青云之志”,考的全是名牌大学;都是子女众多,北京某报载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竟姐妹5个(她还是老大);北京电视台报道,记者在河北省寻访贫困大学生,采访两家都是三个孩子。如此家庭负担大学生困难可想而知,自然引起社会广泛同情,众多善良人伸出友爱的手——赞助钱物。此类报道多了,同情孩子、尊敬献爱心人之余,引发我的思考,他们为什么贫困,谁该对他们贫困负责?媒体在此类宣传中是否忘了计划生育国策?尤其后者始终未成为舆论关注的“眼球”,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1.
一篇报道改变了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又一篇报道又将另一个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大河报》接连报道的两个不幸孩子的命运,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同时也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牵挂。  相似文献   

12.
记者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有多大的社会责任感?只要参与问题报道便可一目了然。这个“社会责任”,包括对待问题报道的态度,参与引导问题解决的决心,以及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不怕吃苦的牺牲精神。对此,我们的体会颇深。 4月23日至5月6日,我们采写的连续报道《高难手术之后的难题》,就是一例由于记者以较强的社会责任参与问题进行引导与报道,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成功报道。这组报道的大概经过是:一名两月女婴因颅内长有肿瘤,生命危在旦夕,却遭父母冷遇;医院担风险闯“禁区”,创下国内医界奇迹,救活了幼婴,其父母却不想要孩子;面对不幸幼婴的归宿问题,大家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介入了这件事,并且千呼万唤唤醒了幼婴父母的爱心,使孩子回到父母的怀抱。我们对这组问题报道的采写,就像幼婴的命运一样,十分曲折,因而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在CCTV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节目里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两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孩子被父母“租借”给了一个女人,在各地的街头乞讨,表演“恐怖杂技”。湖南政法频道的记者跟踪调查,最后孩子被解救出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联系孩子的亲生父母后,其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回来,反而跟记者发生争执。最后,在河南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孩子终  相似文献   

14.
又是星期日 ,中午刚过 ,杨老先生又来了。他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每次他来都借四本《NewScientist》或《Nature》 ,而且每次都是准时按日期来还书 ,从未过期。今天他又来了 ,我为他挑选出最新的四本《NewScien tist》 ,办完借书手续 ,好奇心使我问到 :“老同志 ,您多大年龄了 ?” ,“七十八了。”我感到吃惊 ,“您看这些杂志要查字典吗 ?” ,“不用的 ,看专业的 ,非常容易 ,只是偶而查一两个专业术语。”望着他离去的背影 ,使我想起几年前的另一位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恰巧也姓杨。每天他都是一上班就来外文阅览…  相似文献   

15.
浅谈大众传媒导向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写作缘起于《报刊文摘》曾经刊登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说的是一个有着沉重学业负担的14岁少年在看了一个电视现场采访节目之后,感觉到周而复始的生命轮回毫无意义,于是留下遗书,饮毒身亡。这个少年所提到节目是一个电视记者对偏僻乡村一个放牛娃的现场采访:“孩子,你在这放牛为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了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放牛呗。” 14岁的少年在遗书中这样写道:那天我看了一个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四川的《精神文明报》1998年元月6日刊发了通讯《部长专“打”送礼的》,读后想到一个拒“礼”应该有礼的问题。反腐倡廉报道,一方面要揭露腐败现象,另方面尤需经常正面报道清正廉洁的好典型,促使全社会逐步树立新风尚。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报纸这样报道值得肯定和称道。时下新闻媒体有关领导干部拒“礼”事迹的报道,有些写得比较实在,看后令人信服。有些就不敢苟同,比如有的报道动辄“某某某在多长时间内,拒‘礼’多少多少次”,好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18.
张倩 《大观周刊》2012,(10):65-65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至今已有30余年,正是这30多年来独生子女父母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并冒着传统养老风险而生养一个子女,使中国摆脱了“人口危机”,实现了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顺利转变。政府应像管计划生育工作控制“生”的问题一样,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后续社会保障问题。即要强化独生子女养老事业(包括家庭养老)规则化、制度化的问题。妥善处理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消除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妇的后顾之忧,也是稳定我国低生育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陈志远 《新闻前哨》2004,(11):49-50
2003年2月19日的《武汉晚报》有两条独家重磅新闻,其一是一版头条 A17版“非常新闻”的《500万巨奖击溃亲情》;另一是一版标题导读、A7版“深度报道”发了一整版的《溺爱再酿悲剧——亲生儿子举刀砍向母亲》。这两条重磅新闻足以撑起当日武汉晚报的零售市场,全国各大网站竞相转载。上海电视台在网上看了这两条新闻后,次日就乘飞机赶到了武汉,找到武汉晚报要以电视的形式重新演绎前一新闻。哪个办报的人看了这两条新闻不眼馋?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欧锦赛进行期间,各媒体争相报道,电视里有专题报道、现场直播,报纸上有特刊、专版,内容全面、报道主体化、包装精致,使受众大饱眼福。 但也有煞风景的,在报道赛事的同时,一些媒体把注意力投向了赛场之外的“垃圾”。某报一天的大标题报道是《比利时妓女讨厌德国人》,另一天是《成都:“陪看女”发了》,再一天是《与欧洲杯抢容 港妓女大举出动》。再看电视,除了报道赛事,足球流氓闹事也成了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球迷还没打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