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八月十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家长座谈会的报道,题为《勇敢地出发吧,年轻人》,很引人一读。这个座谈会开得很好。家长们侃侃而谈,他们都衷心地感激党对自己子女的培养,坚决鼓励子女们听党的话,到农村、到边疆、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家长们通过自身经历的回忆,通过新旧社会两种不同遭遇的对比,在会上倾诉了他们对党和毛主席、对新社会的热爱,向青年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难能可贵的是,记者把一个座谈会报道得这样生动活泼,使读者宛如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2.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4.
我在新闻战线已经干了十八年了。其中十二年的记者生活,使我深刻认识到:要作一个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记者,不仅要及时捕捉基层单位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更重要的是还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说实在话,在一些单位领导人心里,记者见识广,跑的单位多,他们愿意和记者交朋友,希望记者把别人的“新招”告诉他们,以便借鉴他人,少走弯路。从而使我悟出:记者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做:就是宣传新鲜经验,做些实际工作。有了这个发现之  相似文献   

5.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6.
我是吉安电视台一名记者,最近,在一些乡村采访,部分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些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名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因此他们见到这样的记者老早就会躲开,也更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这样的记者听.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这样的记者看起来就像是老熟人,觉得很贴心.  相似文献   

7.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8.
孩子王     
孩子王侯天祥【太原】记得在1983年我刚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山西人民出版社时,出版社还给编辑发记者证。我拿着记者证回老家探亲,起初,把家乡人“吓”了一跳:“呀!咱村出了大记者啦!”待我慢慢给他们讲了我在出版社是编辑少年儿童图书时,他们才松了绷紧...  相似文献   

9.
6月10日,我去黑龙江省供销标兵单位——新城供销社采访。他们不但没向银行贷款,反而存款20多万元,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经座谈、访问、调查,弄清了事实的真象。原来是采买员买回来的都是抢手货,不但销售快,经济效益也高了。这使我联想到,如果记者像采买员那样,写出“抢手稿”,何愁办不好县市报呢?我做记者工作30多年了,还任过县报副总编辑。实践使我认识到,记者不仅要动脑想问题,还得动手写出  相似文献   

10.
吴继任 《视听纵横》2010,(1):99-100
很庆幸自己能成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走进广电的大门已经15年了,从广播电台播音主持到电视台的摄像及文字记者,再到出镜记者乃至责任编辑等,新闻一线的岗位几乎都做过。但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在新闻评论部当记者的那一段日子。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会跟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通过走访调查,面对面的交谈,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打动了我,感染了我,并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11.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2.
我的记者梦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便对那些肩上挎个大挎包,胸前吊上个照像机的记者很感兴趣,看到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在重要新闻地点拍照、笔录、采访,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那时我便对他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崇敬。 以前,父亲说做记者可以到很多地方,见很多世面。我明白他的话中话:做记者可以游山玩水。记得还有一位长辈说记者是很少在家吃饭的。我也明白他的意思:做记者甚至可以享用免费的午餐。然而我并没有抱着任何占便宜的态度和世俗的功利去向往这样的职业。在我看来,它是神圣的,是严肃的。 读过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和《我从战场…  相似文献   

13.
芮伟良 《新闻实践》2009,(11):68-69
记者在紧张地采访、拍摄,谁来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且让我来试一试!我是报社的驾驶员,乘我的车的更多的是赶去一线采访的记者。遇到有紧急情况,如台风袭来,突发事件发生,我往往自告奋勇地请战出车。按理说,车到采访现场,我的职责告一段落,可以躺在车里听听音乐喝喝茶。司机只是个旁观者,最多好奇地看场景,或者替记者背背包。久而久之,我深为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自然而然地买来相机,在采访一线把镜头对准记者,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4.
去年盛夏的一天中午,一阵儿“丁当——丁当”的门铃声,扰醒了我的午觉。开门后,我看到两位农民打扮的陌生人。互通姓名说清来意后,才知道他们千里迢迢进省城,是记得记者曾写过一篇《农民的信寄到了中南海》的报道,他们那里至今还有变相克扣农民挂钩柴油的事,想让把他们的“状子”再捅到“中南海”,捅到全国,为民伸冤!一篇千把字的通讯,时隔700多个昼夜,还能给读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真使我感到欣慰。所以,才产生了写几行文字,  相似文献   

15.
6月10日,我去黑龙江省供销标兵单位——新城供销社采访。他们不但没向银行贷款,反而存款20多万元,这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经座谈、访问、调查,弄清了事实的真象。原来是采买员买回来的都是抢手货,不但销售快,经济效益也高了。这使我联想到,如果记者像采买员那样,写出“抢手稿”,何愁办不好县市报呢? 我做记者工作30多年了,还任过县报副总编辑。实践使我认识到,记者不仅要动脑想问题,还得动手写出“抢手稿”。我在肇东报工作10年中,写稿近千篇,不少稿子得到好评。有些被中央、省级广播、报纸用了,还有3篇被评为省、地好稿,获得一、三等奖。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在当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接触了不少记者。见过一些出入讲排场,业务水平低的"假"记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一线、体谅基层、敢于吃苦、佳作频出的记者,我把他们叫真正的记者。在他们身上有不少东西,值得我学习。今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到肥城市采访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武文梅,我陪同采访了一天,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就回家了。后来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武文梅的孩子,同武文梅聊到十点多,然后走三四里路回到宾馆。这种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她据此写  相似文献   

17.
新年假日,一股缅怀周恩来总理的激情促使我从书架上找到了《五洲的怀念》一书,重读了外国记者在周总理逝世后所作的有关报道。我除了重新领略到各国朝野对周总理的爱戴心情之外,体会到了西方记者在报道世界重大新闻时所表现的长处,他们比较能吸引读者和感  相似文献   

18.
好新闻说来就来: 饭桌上听到美飞行员寻50年前救命 恩人的事 好新闻的出现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可预见性”可言。面对突如其来的好新闻,第一反应应该是“抢”,否则,好新闻可能会擦身而过。 我从1981年开始写新闻,1984年调入杭州日报。10多年来我当过农村部记者、群工部记者、政法部记者,1992年10月调入文汇报,成了驻地记者。多元化的新闻采访线路使我有机会交了一大批对新闻感兴趣的朋友。他们知道我的电话,经常到我家串门,带给我无穷的新闻线索。当然,我自己也无时无刻地在寻找新闻线索。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线索,我的第一反应是掂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当驻开罗记者的一段生涯里,我觉得有一个收获是交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埃及人,也有其他国家的人。他们中间有新闻界同行,也有外交官、政府官员、企业主、学生、歌唱家和电影明星。他们待我就象待自己人一样,我也把他们看作是我熟悉埃及社会和熟悉阿拉伯情况的引路老师,向他们学习到许多东西。  相似文献   

20.
从当新华日报记者到改当扬子晚报记者,我经历了一段摸索的阶段。在边干、边看、边学、边总结的过程中,我感到,晚报讲究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吸引读者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群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讲群众要讲的真话,也就是说,在晚报上要看到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听到他们所想讲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