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陈赛凤 《考试周刊》2014,(64):188-189
音乐是艺术中的一类,也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基本理念要求是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抓住音乐这个珍贵的内核——美,除了用美而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用灵活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外,关键还要用音乐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音乐本身在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音乐课一定要有音乐,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音乐连接学生与作者、作品、老师的对话,让师生共同倾听感悟音乐,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2.
就中小学音乐课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思考,寻找原因,并就教材、教师、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新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课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价值观、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给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佳音。就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 首先,教师要具备音乐教育新观念。音乐课在中小学的课程表及教师学生的理解中,被看作唱歌课,那么音乐课与唱歌课是否可以对等?实际上,音乐课不仅包括唱歌教学,还包含着音乐知识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视唱节奏能力的培养。而那些陈旧的观念大大缩减了音乐课的内容,学生缺乏其他各方面音乐技能的培养。要树立起音乐新观念,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很多音乐教育专家也认为:在音乐课中进行音乐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培养时,要有机地渗透音乐审美体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融“四美”于音乐课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美的教学。音乐课不只是识谱、唱歌和传授一些音乐知识,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美感,用美的音乐、美的体态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付静 《新课程研究》2009,(7):125-125,128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了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这一理念,为此,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而不能以为了引导学生的兴趣而把音乐课弄得不象音乐课。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不同的演唱,设计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一节音乐课要用音乐贯穿始终,使学生爱唱所要教的歌,将学生引入“听音乐的课堂”,打下听觉体验的基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项高雅的艺术,蕴含丰富的美感。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展现音乐的独特韵味,把音乐课上出艺术魅力来,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使学生入情、入境融乐于教学,这就要求音乐老师更新教学理念,采用新颖、新鲜的教学模式,把音乐课堂打造成情境性、趣味性、艺术性。让音乐课尽情释放学生的情感,展示学生的音乐天赋,把音乐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乐园。  相似文献   

9.
小学音乐课的基础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共鸣,让音乐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那么,如何上好音乐课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过反思和总结,我认为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必须关注下面几个方面。一、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之外的东西绝不能太多,像音乐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美、欣赏美、识别美,乃至于创造美,教师要进入角色,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提高音乐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音乐课的教学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也应该培养学生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能,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让学生多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初中音乐课不仅是学生的"休闲课",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的必要课,只有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激发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使被动的教学变为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能够发现和体会音乐美。本文就对初中音乐教学的互动性,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刘传斌  左懋魏 《教师》2013,(7):82-82
众所周知,现在农村音乐教育依然不容乐观:课程设置得不到真正落实,音乐师资严重缺乏,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学设备极不完备……在此背景下,要想上好音乐课,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无疑对农村音乐教师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为此,笔者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不断反思,逐步认识到音乐教师应重塑形象,努力发掘自身潜能,用"美"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一、仪表教态美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美、欣赏美、识别美,乃至于创造美,教师要进入角色,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提高音乐课的效率.   ……  相似文献   

15.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所以说美是音乐的灵魂,而音乐课就是向学生诠释美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音乐中蕴含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沈亚娟 《考试周刊》2013,(1):182-183
<正>现阶段,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于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老师是"美"的代言人,是手持情感金钥匙,开启学生心灵情感的"美"的使者。同时,音乐又是一门情感艺术,它使人更直接地进入情感世界,它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情感去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有利于人的心灵净化。不论是上哪堂音乐课,教师不仅要把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感  相似文献   

17.
史芳 《快乐阅读》2013,(19):124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发挥的平台,音乐课也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想像、表现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去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师要为孩子着想,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快乐、感受音乐的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课中,必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想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用音乐开发智力,用音乐浇灌心灵之花。  相似文献   

19.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培养下一代的目标。在我国的中小学都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但是学生进入大学后,音乐和美术课程就不再开设了。大学教育也应重视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更深地感受音乐的美,并把所掌握的音乐知识内化为一种涵养。下面笔者将就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见解。一、大学未开设音乐课的原因首先,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相对科学。小学是学生对音乐进行初步学习的阶段,教学中侧重于教学生学唱歌曲,为学生未来的音乐学习奠定兴趣和基础;中学的音乐学习较小学更深入一些,学习中需要学生对作者、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到了高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  相似文献   

20.
乔雪侠 《考试周刊》2012,(64):184-184
学生往往“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原因之一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音乐美学应从艺术教育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到现实音乐生活中去。音乐的美首先是音乐作品的美,其次是音乐表演的美。审美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形态的教育,一是美感教育。本文对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