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元创作的版画︽一袋干粮︾古元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是个伟大的纪念日,但因古元现在病重住在协和医院(古元同志已于1996年8月10日病逝),整天卧床,他说:“文章我是写不了了,但我有一幅版画,名叫:一袋干粮。是说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征途...  相似文献   

2.
<正>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随着印刷的兴起,可以说木刻版画就出现了,可是古版画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没有可靠的依据。古版画的起源是与公元前后青铜器纹样,石阙中发掘的画象石及秦砖汉瓦、封泥、形象印是有关系的,这些可能是版画的前奏,但还不是刻在木板上用以大量印刷,具有形象性的版画艺术。现在知道我国最早的版画藏品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前后所刻的《陀罗尼经咒图》,是成都府卞家刻印的宗教宣传品。刻有绝对年代,无可辩驳的则只有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金刚般若经》的扉页画,这是一幅相当成熟的作品,在他之前可以肯定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我坚信这一看法在今后考古发掘中会得到证实的。这两件版画虽不能说是我国版画的“开山祖”,却可以说是世界最早作品。我国古版画与雕塑、绘画等门类艺术比较之下是“小兄弟”,却也  相似文献   

3.
陈铎 《南平师专学报》2003,22(3):111-113
自宋迄明,闽北就是全国的刻书中心之一,有“图书之府”的美誉。作为书籍插图的“建安版画”在中国古代版画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闽北又成为福建的版画基地,培养了大量的版画人才。近年,建瓯、松溪又被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之乡”,群众版画创作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4.
菲尔兹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Manjul Bhargava刚刚获得了这个奖项。三年前我在斯坦福大学访学时,听过他的讲座。当时,他讲座的题目是《数学与语言学》。讲座中有两点特别吸引我:一是从花朵中寻找数学灵感。他从菊花、葵花等花朵中发现花瓣的数目和排列规律,确定了一个数学级数;二是在古梵文的诗歌中发现数学规律。Manjul的爷爷是梵文研究专家,从小就教他古梵文诗歌。后来他发现梵文诗歌的韵律节奏中蕴藏着一个数学规律。  相似文献   

5.
著名访书家董康一生曾多次赴日访书,但其赴日次数并非学界所知的七次或八次,而是至少有九次之多;《书舶庸谈》是记载董氏日本访书活动的主要文献,学界对其中四卷本的版本流传情况认识不清,颇有予以廓清的必要;董氏早期在日本访书的经历也很少有人提及,这同样有考述之必要,以全面认识他在海外汉籍回流方面的艰苦努力和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书(一)编辑张婴音图书馆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有一本无人翻阅的书,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他常常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处境扬扬得意。自然啦,他是很瞧不起他的同类的。一天,他十分认真地对那些刚一放上书架就被人翻阅的书说:“太不合算了,兄弟们,老是让人看,弄得自己脏兮兮、乱糟糟的,一点风度都没有,哪还像什么书呀?是书,就得有书的样子。瞧,像我这样整整洁洁、清清爽爽,放到书架上时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唉,兄弟们,你们太可悲了。”经常被人翻阅的书先是一愣,随即对无人翻阅的书说:“你再整洁、清爽,但是没有人翻阅你,徒有其表,又有…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初秋,景色十分秀丽怡人。且就在8月19日上午,让我这个书画迷巧遇惊喜,终生难忘。事情是这样的,这天我随我的景舜逸老师前往书画泰斗启功住处拜访他的老师。目睹了他们那师生间相教共长,倾情吐智,互敬互勉的情况。席间,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那句句寄语情怀,铭刻心田。从中品味到了他们远大的志向与抱负,那种热书悉画的坦荡胸怀。谈及随师访师,还得从头说起。那天,当我的老师景舜逸轻叩大门,启功的家人随即开门后,首先看到的是启老对着景先  相似文献   

8.
王颖 《学苑教育》2020,(5):93-93
中国的版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园以版画活动为艺术教育特色,利用版画教学,来使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的创造,本文就幼儿园在拼贴版画中的收获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哇噻,又是那些不堪入耳的流行歌曲,烦死了,换点口味行吗?”罗江抗议。“我也没办法,现在的歌呀,曲呀就是这么差劲。”我表示无可奈何,“如果嵇康生在今天就好了,啧啧,他那曲《广陵散》,啧啧。…不早说,他是哪个朝代的?”罗江毕业于清华物理系,刚发明了时空机器,这东西挺神的,据说可以探古访今,可惜他的历史成绩不够理想。“晋朝的。”我是历史系的,当然知道。“OK!”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嵇康。我准备copy《广陵散》挣钱呢!  相似文献   

10.
周建华  韩丽霞 《文教资料》2013,(10):15-16,26
应日本学者狩野直喜之邀,杨钟羲于1933年赴日本访书。本文详细介绍访书的背景、经过和访书的成果,以及访书对古籍的保存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突出访书在中日文献、文学和文化交流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院版画研究所所长周芜教授于一九八六年四月赴日本访书,写下了《东瀛拾翠》并附所拍摄的明代彩色印本《程氏墨苑》插图十六幅,在香港江源文化企业公司出版发行的杂志《紫禁城》一九八六年第六期上发表。该杂志系北京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所编。在世界各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2.
我院周芜教授去年应日本千叶县日中友协邀请,于1986年4月去日本访书,曾携带部分中国现代版画作品,作为礼品赠送日方,今年4月由千叶县美术馆辑印成册,首有周芜教授前言一篇,叙述画册成书经过,及该县教育长山本孝也先生、美术馆长平野馨先生致词二篇,末有杉村英治先生的“后记”,论述中国现代版画与民间年画,并向日本人民介绍周芜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在语文考试默写一段课文时,偷看了抽屉里翻开的语文书。我考虑到这个学生十分爱面子,不宜公开场合处理,就巡视到他座位旁,用眼睛向他暗示,他惊慌地忙低下头。考好以后放学了,我不露声色地把他一个人留在教室与他谈心。我首先指对于坚强和信念,艰辛就是基石。  相似文献   

14.
课本的苦恼     
巴布豆从小就喜欢看书,他的小天地里全是书。书柜上有书,课桌上也是书,放不下了,就连床头都是书。巴布豆喜爱他的书,可就是不喜欢“我”——属于他的课本。巴布豆每天放学回来,就漫不经心地把“我”从书包里拉出来。书包安静地躺在桌上,“我”被他拿在手上,站在窗边,一边受他凌辱,一边还遭到其他书同伴的嘻笑。  相似文献   

15.
郭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人很聪明,但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学生。记得那时候,他对英语十分排斥,怎么也学不进去。自然他对英语课也就喜欢不起来,常常要迟到。但他每次只迟到几分钟,并且总装出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老师也就不太好批评他了。后来他得寸进尺,有时甚至学了嬉皮样,一手托着墨水瓶,一手夹书大摇大摆  相似文献   

16.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17.
懂你     
<正>从小时候开始,我对爷爷就一直有些畏惧。爷爷是个农民,没读过什么书,封建家长制的观念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习惯了命令与指挥,自然不知道怎么与小孩相处。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是个十分调皮的孩子,常常任性胡闹,只要自己有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躺在地下哇哇大哭,"不眠不休"。奶奶拿我没什么办法,只好由着  相似文献   

18.
书缘     
我从小就十分爱看书,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把书当作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一样,爱不释手。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舍不得花,都攒起来买书。每逢过生日,爸爸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时,我都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书!书!书!我要书!”因为书,我领略到了金字  相似文献   

19.
家有书香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家里没有上好的家具,更没有昂贵的汽车,唯一拥有的就是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全家人都对读书十分痴迷。 爸爸是个“读书狂”。用他的话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家无书。”走进爸爸的房间,床前案头,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种类繁多。有文学类、科普类、历史类,甚至还有儿童漫画……你看他茶余饭后,总是书不离手。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爸爸不仅看的书多,还出版过书呢。我的作文指导书就是爸爸亲手编的。尤其让我自豪的是,爸爸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知道,是读书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经典的魅力     
儿子5岁那年,我曾让他背诵《论语》。儿子十分聪慧,虽然字识得少,但记性极好,在我的口授下,没几天竟一字不漏、滚瓜烂熟地将《论语》全部背出。但遗憾的是,由于不解其意,儿子很快就全然忘却了。不过,每当我说到《论语》一书,他仍然会油然升起几分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