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华日报》1990年1月15日一版刊登我和另外两位同志的通讯《机场上,惊心动魄的一幕》,编辑部还专门配发了短评。作为作者之一的我,深感这篇通讯来之不易。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说:采访是一场探求事实真相的战斗。回顾此文的采访经过,正如场站政治  相似文献   

2.
1994年4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报道。这篇900多字的消息一经发出,就被全国28家省、市报纸采用,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那么,这一新闻是怎样发现的呢? 首先要说到南迦巴瓦峰。1994年我曾采访过当时从南迦巴瓦峰地区探险考察回来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并写了通讯:《“神山”探索记》在《人民日报》配照片刊登出来。这便是大峡谷报道的最初积累。  相似文献   

3.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4.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  相似文献   

6.
今年夏天,当我刚刚走出校门来到哈尔滨日报社《新晚报》文化新闻版实习时,连新闻的5个 W 是什么还不大清楚。我在大学里念的是英语系,却到报社来实习,同学们都说我是演小生的扮了大花脸——行当不对,可我觉得这也是一次机遇。刚学采访的那几天,写出来的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理所当然被主编“枪毙”。她告诉我说:“得找那些热点的,有价值的,读者爱看的写!”  相似文献   

7.
应当说,《沉浮记》(该通讯被评为1985年全国好新闻,荣获三等奖——(?)者)是一篇急就章。我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完成草稿,稍加修饰,誊抄一遍,即发往编辑部. 这是1988年7月21日的事. 但这篇通讯的采访,可以追溯三年. 这次采访的三个月前,即1985年4月16日,《江西日报》刊登了二条全省酒类评比的消息,其中提到:上饶啤酒厂的12°“陆羽泉”黄啤获得第一.它激起了我的采访欲望. 四年前,即1982年5月,我在上饶市采访时目睹上饶啤酒厂投产盛况;两年以后,  相似文献   

8.
李林 《新闻三昧》2003,(1):49-49
2000年11月中旬,《工人日报》第三刊登了一则消息:68万脱下路服,905亿资产剥离,五大直属企业11月底与铁道部彻底脱钩。看完这则消息,我立即记下了《脱掉路服,按需裁“衣”》的评论题目,并以半个上午时间,写出了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评论,发表于《铁路建设报》的2000年12月1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9.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0.
从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中,知道了编剧之一顾迈南的名字,又在北京晚报连载了七十多天传记《华罗庚》中,加深了对作者顾迈南这个名字的印象。听人说,她应上海和河北两家出版社之约,用业余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当代科学家奋斗之路》和《华罗庆传》两本书,一种钦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萌发了访问她的强烈愿望。初识“迈男”去年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在新华总社办公楼里找到了她。她中等身材,操一口普通话,言谈之中显露出山东人的豪爽、耿直。在静静的办公室内,只有她一个人在伏案疾书,神情专注。当她知道我是专程专来访她时,连连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你还是  相似文献   

11.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4.
董强 《军事记者》2006,(7):36-38
2005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消息《带兵人忌说七种话》。消息见报后,许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都给编辑打电话,称赞这篇稿子写得不错,这个问题抓得很好。事实上,这篇不到800字的消息是从近2800字的通讯中“拎”出来的。其间,作者修改过两遍,编辑又打磨了一遍。  相似文献   

15.
深入实际,有利于发现新闻报道线索。军报4月18日刊登的本报记者乔林生、欧世金写的通讯《西部,一个士兵的葬礼》,给广大通讯员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事例。这篇通讯的开头就向读者作了交代:“3月10日,我们在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途中遇到了一支送葬的队伍,是风尘中扑面而来的花圈和低回的哀乐拦住了我们行进的脚步。”作者发现了这一线索,进而又作了深入采访,写出了这篇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一定反响。读者认为,军报能用半个版的篇幅来宣传一个入伍仅三个月、年仅19岁的战士,说明军报在向基层贴近,向官兵靠拢。读者希望…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25日,各大媒体刊登或播出了“三湘女巨贪”一审被判处死刑的消息,但《中国青年报》对此的报道却与众不同,当日的一版刊登了我写的“蒋氏家族腐败触目惊心”这篇通讯。新华网立即转载作为当日的头条新闻,新浪网等许多媒体也作了转载。这篇报道体现了作者的独家视角,这也是独家新闻。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反腐新闻层出不穷,如何不落入写侦破过程、审判侧记、判决结果的俗套?怎样写出新意?如何在众多媒体记者拚抢新  相似文献   

17.
7月15日,某报在A19版刊登一篇题为《日本调查船非法在我东海调查资源我海军出动舰艇维护主权》的报道,并配了我海军舰艇巡视东海的图片,该消息转载于《中国日报》。同日,宁波某报在A9版也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觊觎东海能源我军舰捍卫主权拦截日调查船》的报道,同样配有军舰图片,该报道转载于《扬子晚报》。我外交部当天就这条不确凿消息给予否认。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19.
2007年4月29日,《襄樊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通讯《姐姐,你慢些走……》。随后,多家网站先后贴出了这篇通讯的全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  相似文献   

20.
4月23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编后刊登了消息《不要热了博客冷了枪》。消息见报后,读者打来电话称赞这篇消息反映了当前部队存在的一个倾向性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4月30日,《解放军报》“军媒视界”专版全文转载了这篇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