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高等院校中.教师以专书研究进行教学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徐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自然会想到.能不能将《徐霞客游记》研究引入教学领域.实现弘场优秀民族文化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挖掘《徐霞客游记》的价值呢?我们对此进行了首次尝试,在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开出“《徐霞客游记》研究”选修课.现将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构思、实践及体会作一整理,以求行家指教.(一) 在高等学校开设专书研究的首要条件,是该书的科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认为是“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徐霞客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从《徐霞客游记》中人们可以窥见比之于西方更早的近代地理学的曙光.《徐霞客游记》在我国及世界地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研究、传播、学习《徐霞客游记》应该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工作.一些高等学校的教师在研究《徐霞客游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些高等院校的学报已经常发表徐学研究的文章,但我们认为,还应该让《徐霞客游记》走进高等学校的课堂,这佯,对《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和传习.就可以从少数专家扩大为群体.这是徐学研究发展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珍贵的地理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游记文学著作。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名著的文学艺术性,特别是写景艺术的研究探讨,至今却寥寥无几人。《游桂林日记》是《徐霞客游记》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段。本文就这段文字的写景艺术,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古来就常为文人墨客云游、描绘。徐霞客也深受吸引。他曾说:“余志在蜀之峨嵋、粤之桂林,以及太华恒岳诸山”。在几乎遍历上述名山后,他又叹道:“予所憾者,浑源之北岳,桂林之千峰未曾置足焉。”(《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1250页,王思任《徐氏三可传》。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在几十年的游历考察生活中,涉足半个中国,游迹纵横十九个省市。他给人们留下的宏篇巨制——《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地理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学上的不可多得的遗产,被称为“千古奇文”。自然山水——我的山水——《徐霞客游记》中的“情”我们的祖国山川起伏,江河吞吐。纵观山光水色,难免牵启心灵,鼓动情致,自然也要形诸笔墨。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留下的《徐霞客游记》①(简称《游记》,以下引文不另注者,均引自《游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山水散文集.前人曾将《游记》和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②这实在是极有眼光的.  相似文献   

5.
徐霞客晚年“万里遐征”所记《滇游日记》13卷,约占《徐霞客游记》文字的五分之二,是《游记》中成就最高的部份.云南旅游期间的诗歌创作,也是他一生中诗作最丰富,创作取得卓越成就的时期.本文针对其诗歌在“徐学”研究中的这一空白和薄弱环节,在国内较早地对徐霞客云南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自问世以来颇受人们的重视和称赞,在游记散文中是独具一格,别树一帜的,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方纪,在《桂林山水》一文中称赞《徐霞客游记》“很少概括和比拟,但却忠实而详尽。读起来你不免要为他的游兴所动,为他的辛勤所感,为他的具体而生动的记游所心向往  相似文献   

7.
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可谓是我国开发旅游资源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徐霞客游记》是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真面目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8.
徐霞客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徐霞客游记》是举世公认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徐学是学术界围绕对徐霞客及《游记》研究而形成的一种专门学问。徐霞客研究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等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当今科教兴国,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社会经济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院自1986年成立徐霞客研究室(全国第一个徐学研究机构)以来,取得了较大成绩,先后主持和参与编撰了《徐霞客家传》、《徐霞客研究》、《徐霞客与山水文化》、《徐霞客与江苏》、《徐学概论…  相似文献   

9.
曹学俭《蜀中名胜记》、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和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不仅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地理文献,而且还是极具代表性的晚明地理小品。这三部著作都体现了晚明小品文求“真”、求“趣”的艺术倾向,文辞隽洁,形象生动,无论所描绘的自然意境,还是作者独特个性的率性表达,都具有浓厚的晚明小品气息。具体而言,这三部地理小品又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帝京景物略》是竞陵派代表性小品,文风幽深孤峭;《徐霞客游记》是纪实性游记,讲求真实;《蜀中名胜记》平易顺畅,博采众长,体现了曹能始学人的自家本色。  相似文献   

10.
《徐霞客游记》中的永昌风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游记》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详实的文史资料,书中所记的关于徐霞客在明末永昌府境探险考察的实况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保山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裨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由于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游记》重要的学价值。近20年来,“徐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分析挖掘徐霞客独特的人格魅力。探讨徐霞客及其《游记》悲剧,揭示中国古代思想化专制统治给中国化带来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正>《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经34年旅行,创作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理有个蝴蝶泉,闻名已久,向往不已。去年6月,总算有机会如愿以偿。还在西双版纳的时候,我们就找来了介绍下关的种种图书,其中有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是明朝崇祯年间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当时交通不便,他从江苏跑到云南大理,令人肃然起敬! 《徐霞客游记》记载:“西山麓有蛱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原来明朝以前“蝴蝶”叫做“蛱蝶”,“蝴蝶泉”叫做“蛱蝶泉”。根据当地人介绍,写下了下面一段文字:“泉上有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肢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徐霞客游记》中有关明末社会经济生活的记载展开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这对了解明末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徐霞客游记》的社会经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说得切实一点,是刘墉走近了我们。他是那么亲切,那么毫无预感地走近了我们,为我们带来惊喜连连。他曾有过多少显赫的头衔,而他却宁愿自称是“刘老师”,仿佛他真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样。他……说实话,在刘墉这次太原之行前,我对他并不十分熟悉,也没有多大好感。最先接触刘墉的东西,是《荧窗小语》,完全是出于对台湾教育的好奇心才买下此书。(上面印着“台湾教育部门选定学生优良读物”)当时的我并不欣赏里面碎碎的小文章,那时的我比较喜欢游记故事,在草草翻完一遍《荧窗小语》后,我宁可去啃有些艰涩的《徐霞客游记》也不愿再…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宣传徐学——开设“《徐霞客游记》研究”课的体会朱惠荣文明元在高等院校中,教师以专书研究进行教学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徐学研究和徐霞客精神宣传的深入,人们也自然想到能不能将《徐霞客游记》研究引入大学教学领域,实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导游”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认为在徐霞客的旅行生涯中,“导游”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徐霞客游记》的记载,从旅行时间、考察内容和线路安排,以崇祯九年为界,将徐霞客的旅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探讨了这两个时期“导游人员”的构成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明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地方导游和全程陪同服务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徐霞客平生爱好结交友人,尤其爱好结交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名士硕儒.如当时名闻朝野的华亭陈继儒、漳浦黄道周、东吴文震孟等,这些,已在“徐学”文论中多次提及.但人们对于徐霞客结识的当地名士文友,对他们与徐霞客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徐霞客摒弃仕途,献身祖国山川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试就蓉城(指江阴城.江阴又名“芙蓉”)名士、诗人许学夷与徐霞客的交往、关系及影响,作一探索,望各位专家、学者指正.一、问题的提出70年前,近代地理学先驱丁文江先生在《徐霞客先生年谱》中提到了许学夷.他说:徐霞客原配夫人“许氏为江阴望族,与先生(指徐霞客)同时者有诗人许学夷……许似为先生前辈”(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徐霞客游记》“附录”第6页).丁文江根据查考,第一个提出江阴诗坛领袖许学夷是徐霞客的长辈一类人物.70年后的今天,无锡、上海两地“徐学”专家曾对许学夷与徐霞客关系作过探讨.邬秋龙先生《徐霞客后代的命运》一文这样写道:徐霞客原配夫人“许氏为江阴书香门第,其族亲许学夷,是当地颇有文名的学者和诗人”(见《徐霞客与山水文化》第22页).后来,邬先生在《亲友许学  相似文献   

19.
“游记”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和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十二卷),不仅是地理学的名著,而且是出色的游记总集。明代散文家张岱说过:“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相似文献   

20.
课本《游黄山记》一文开头是这样断句的:“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我认为这样断句不妥。如不加点断,乍读极易使人误解为“初四日”仅仅是开头这句的修饰语,这与原文的实际内容是不相符合的。《游黄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