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科学衔接是目前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瑞典幼小衔接教育的成功举措,为我国幼小衔接提供了经验借鉴:应加快学前教育立法的步伐,为幼小衔接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实现家园校共育;改革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减缓衔接坡度;整合师资培训,实现师资培养一体化;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非常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乃至关键性的原因出在小学身上,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小学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诱导者。破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必须将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突破的关口,通过"化小学"来解决小学化问题。首先是在制度上,变幼小衔接为"小幼衔接"。现在的幼小衔接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单一知识的衔接,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单纯的知识记忆与智力竞赛的衔接,关系上主要  相似文献   

3.
中日的教育发展具有相似的文化教育背景,在学前教育方面均设有托儿所及幼儿园,两国坚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在小学科目设置上也较为相似。日本的幼小衔接工作相对我国起步较早,在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学术研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该国实施幼小衔接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提供参考。因此,阐述近年来日本教育界对幼小衔接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方法,并结合我国目前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从中借鉴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燕 《家教世界》2013,(8X):17-17
幼小衔接与学前教育是当前幼儿素质教育、幼教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幼小衔接也是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从学前教育的现实乱象和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建立与完善幼小过渡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幼小衔接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处理好二者衔接的关系对幼儿、学龄儿全面和谐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幼小衔接"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首先,"幼小衔接"应尊重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符合幼儿发展的工作。其次,实现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是幼儿园自身的工作,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最后,学前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因此,应当结合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三方面的力量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只有如此才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积蓄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6.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学前教育的小学化、高水平教师的匮乏、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等严重地阻碍着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的宣传、实施、协调。严格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加大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沟通,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特点。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合作。使幼小衔接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发达的学前教育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对法国学前教育的法规制度,师资培养以及幼小衔接措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借鉴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学前教育应在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教师素质能力提高,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3):163-164
学前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对策要开展幼儿园书信表达活动,以此来衔接小学写作教学活动;要高效组织幼儿园音乐游戏,衔接小学音乐教育;要开展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以此衔接小学德育教育;要开展幼儿园阅读活动,以此衔接小学语文教学;要开展幼儿园积木游乐园,以此衔接小学数学教育,转变观念,为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文章分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学前教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按照我国教育制度,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开始进入学龄期教育。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跨越学前和学龄两个学段。从儿童身心发展看,这是一个过渡期。两个学段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阶段性,因此在这一个过渡期,儿童身心会发生一些质变,这样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使幼小衔接得顺利,幼儿园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 一、为什么要搞好幼小衔接 在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孩子在幼儿园处于一种没有任务、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愉快地生活  相似文献   

10.
幼小衔接教育是当前学前教育中的焦点问题。教师应通过加强对幼儿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以及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升入小学后能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确保其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本文在传统幼小衔接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重点,并提出优化课程目标与活动内容;创设氛围,搭建趣味课堂;加强素养培养;接触小学,让幼儿对小学产生期待等解决对策,以期构建幼小衔接的教育新样态,增强区域性幼小衔接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把幼小衔接当借口进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主要表现为办园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小学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为了防止这种倾向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加强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统一幼儿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2.
时代发展呼唤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中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与初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还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都是完全可行的。它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基本趋势,适应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小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为契机,以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一体化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培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3.
继续教育是提高员工岗位胜任力的主要手段,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继续教育的关键,课程体系评价是优化改进课程体系的有效方式,对实现继续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天气预报员培训课程体系评价为例,从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衔接性等方面开展课程体系评价,探索建立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建立与学历教育、岗位需求及组织需求相衔接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社会上各种复杂的思想状况使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从教师素质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三方面讨论了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要求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5所豫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豫东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开课问题基本解决,但体育教学内容陈旧,组织形式松散,缺乏自编教材;豫东农村中小学"1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情况较差,缺乏体育业余训练条件;豫东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情况基本合理,培训方式单一,人才流失严重;豫东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投入偏低,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有效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出四点建议:依据教师学习特点组织教育;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结合进行教育;构建适时的继续教育内容;激发和维持教师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第一、二课堂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辅渠道,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主辅渠道”互动;学校、教师、学生三种主体,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主体、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推行三种主体不同的三种参与方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优良转化.  相似文献   

18.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核心工程,学科建设水平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结合,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促进学科建设、实现党员队伍与学科骨干队伍的共建,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一系列高效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通过教研管理工作的建设来实现业务上的指导、组织上的关怀和管理上的优化.宏观上对音乐教研工作管理模式的建设和微观上对音乐教研工作两个基本点的建设,是推动湖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