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西传统修辞学在理论形态上有“诗性”与“理性”之别,诸如定义概念与非定义概念之异,综合与分析之异,形象化表达与抽象表达之异,修辞学的依附性、非系统性与独立性、系统性之异等。研究、认识中西传统修辞学理论形态的差异,对总结我们的历史化遗产是有其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岩石崇拜是蒙古人原始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对苍天、火、灵魂、神灵崇拜相关的象征寓意是天使之石,天力之表征;火种之源.火神之表征;灵魂之体.灵魂之石;神灵化之石,人格化之石。总之,对岩石的崇拜反映了古代蒙古人的思维特征,同时,岩石崇拜的象征寓意也反映了他们的自然观、哲学观、生活观与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和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以东坡的几首清峻词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加以探讨,试予量化。发现东坡的清峻词,就其风格中之刚柔成分而言,大都是属于“偏柔”之作,而就其内容主旨来看,则兼身世之感(峻)与物外之思(清)而有之,如此可看出东坡清峻词之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4.
聚焦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协同发展之时代主题,在历史进程的时间维度和内涵特质的价值维度解析“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从协同之因、协同之势、协同之症、协同之鉴、协同之径、协同之效等六个方面全景式阐释和剖析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协同发展脉络与问题症结,重点论证和提出其协同机制构设路径,在呼应新时代教育界广泛关注之热点问题的同时,以期提供可资参考与借鉴之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牟宗三先生的《五十自述》一书,可以探究他如何由对人之生命之省思与体察,来打破现实命限的局限性。而在主观境界上达到德福一致的可能。从牟先生对人之生命的察识而言,其观照自己与他人之生命,一方面恐怖于自我生命的虚无、怖栗与痛苦,一方面也哀怜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免于业力、习气与命限的纠葛,而身不由己地摆渡在人性的浩劫中。有其不可免的悲剧性,于是本乎对有情众生同体大悲之关怀,乃提出儒家“德润身”作为生命实践的相应之道,自渡渡人的不二法门,同时也为今日之儒家道德哲学的限制与可能性,指引出一个值得正视与开拓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黄书》中的“气”既指天地死生之气,又指人体内阴阳合和生气。“合气”使人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换,使男女阴阳之气相互交换、作用,并使人与神沟通,与“道”相合,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其二,“气”使天地之气相往来的思想与八卦九宫四时五行等观念得以有机结合;“气”贯穿于过度仪式的始终,成为贯通天人的纽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肇如于春秋时期的夏夷之辨,其主流观念是以文野区夏夷,而是否认同和践行华夏之礼又是夏夷文野之分的主要标准和“用夏变夷”的主要内涵。同时,历史上因夏夷对峙、冲突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夏夷人禽之别、内外之分等观念,往往带有非理性、非文化意蕴,从而使夏夷之辨呈现出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直接左右着世界的未来。世界与数学的关系紧密相连,哲人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夜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教师身上的重担和任务由此可见。教学多年,下面谈谈教学体会,期待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避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10.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迁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清三类词的美感特质逐渐下滑,都与世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论士大夫趣味与儒家文道关系说之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味"或"趣味结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考察文艺思想或审美意识可以揭示在各种概念、范畴、观点背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心理意蕴。士大夫阶层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阶层,这个知识阶层的"趣味结构"决定着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与价值取向。士大夫阶层的"趣味结构"主要有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成:一是鲜明的、带有某种自恋色彩的自我意识;二是高远到令人难以企及的人格理想;三是被神圣化了的"师"的角色意识;四是"道"的终极价值。"道"是整个士大夫文化的标志性范畴。儒家的"文"与"道"的关系之说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居于核心位置,而此说之形成即是士大夫趣味的必然产物。自东汉以降,士大夫趣味与文人趣味并行而不悖、相得而益彰,共同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课堂上"语文味"浓浓,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是许多教师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具备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是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本文分析了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的特点,并通过相应的特征分析,阐述了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在高职教育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析了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技术审美的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包装味道--解析味道与包装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味道”的包装,和包装中的“味道”,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首先从了解味道的来源入手,拓展到它的生理基础,以及它所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各感官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即不通过直接的味觉的体验,也是可以借助外包装的视觉、触觉等体验来感知味道的情感和含义。外包装通过色彩、图形、材料、结构等手段,制造出对于某种味道的心理暗示,激发人的联想,从而使包装与味道达到外在与内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优劣。把握好校园文化的定位,以高雅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多种功能,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品格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味三辨     
"味"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哲学,还是诗学中,其意义都是很丰富的,想要全面解释诗歌乃至整个文学中的"味"是很难的。本文试从对"哲学之味"与"诗学之味"、诗味与诗之味、"感性之味"与"意蕴之味"三个方面来对诗味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更好的理解"诗的气质"。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小说审美趣味低俗化的转变,造成审美趣味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中篇传奇小说作者发生的转变,由高层文人转变为中下层文人;另一方面是中篇传奇小说作为流通商品的特性。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中篇传奇小说的创作难乎为继,最终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文学的等级与趣味发生过许多变化,对于个体来说,传统趣味不可能断然割舍,具有延续性。近代以来为民间与下层所喜爱的文体与趣味借助政治进入文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在20世纪的现实政治语境中,由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揭橥的当代文学创作原则更是强调工农大众趣味,批判“小资趣味”、“小市民趣味”,文学也出现新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课程的审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网络课程审美设计的内涵和原则,围绕网络课程的主体框架设计、单幅页面设计、交互方式设计具体探讨了网络课程的审美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钟嵘提出“滋味”说,上承前人乐味论,下启司空图辨味论,对我国古代诗学批评中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的出现作角重大。钟嵘不仅对“滋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而且把其作为自己诗歌批评的标尺,在批评实践中予以贯彻。“滋味”是钟嵘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在现代批评的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