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四十年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从她成名开始就已备受关注,在海内外掀起了一场"张爱玲热",她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在以后令整个华语文学界震惊。其作品主要以家庭婚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爱情悲剧,但在这些爱情悲剧里无法找到健康正常的爱,情爱在传统的束缚下扭曲,在物欲的枷锁中迷失。本文将以家庭婚恋关系为视角,审视其作品中的各种婚恋现象,对婚恋模式进行整体的观照并探究其根源,从而关注作者笔下女性的悲剧人生命运。从这一角度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张爱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沦陷使她走上了作家之路。离开了当时的主导话语,张爱玲的女性小说表现了时代的悲剧,也表现了历史的悲剧。她的作品描绘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的女性在生活中丑态百出的悲惨世界,具有苍凉的真实感。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这些小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主题:对女性生存问题的关注,而这种关注来源于张爱玲成熟的女性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 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显得格外奇特,四十年代时,她的创作就登上了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但她在大陆文坛就象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致今天大多数的读者,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一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赖以成名的是她的小说集《传奇》。她创作上的成就,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身为名门之后,身上沾染上不少绅士的恶习:既抽鸦片,又讨姨太太,玩妓女。父母因此而终日吵闹不休。张爱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吵闹声中度过的。不少的作家都有失去母爱的不幸童年,多数是亲生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因而往往对亲生母亲有着温馨的甜蜜回忆。张爱玲却不,她的亲生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的恶习,曾两次赴法留学,童年时的张爱玲感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冷落。父亲的暴戾,更使张爱玲在人生的开始就被一层生命受到威胁的阴影所笼罩——“我父关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这是张爱玲在离婚后的母亲处住了一星期而遭到的惩罚。父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苍凉的悲剧意味,"苍凉"是张爱玲描绘人生的基调,也是她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其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6.
最近,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伟等人精选的张爱玲的小说集《红攻瑰与白玫瑰》一书。这本小说集是作家张爱玲所有著作中的珍品。她的作品描写了“上流”社会里男女之间的说不清道不尽的纠葛和传奇,并通过她们的种种遭遇,揭示出人性遭受挫伤、摧残的悲剧。张爱玲是我国四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在海外,她有众多的读者和研究者。由于我  相似文献   

7.
母性的异化─—张爱玲小说母亲形象解析肖朝红张爱玲是40年代上海“孤岛”中崛起的一位文坛奇女子。她以其对人生、社会独到的观察、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对变态心理的深层剖示震惊了文坛。苍凉、凄艳的人生,无爱的荒漠构成了她40年代作品的基调。在人类之爱中,母爱一...  相似文献   

8.
李佳 《时代教育》2009,(8):63-63
张爱玲、王安忆,两个不同时代的上海女人,共同书写着上海这座城和上海的女人们.悲剧命运,成为了她们笔下女性的共同点.本文通过<十八春><长恨歌>两部小说展示的女性人生悲剧,探讨其作品中蕴舍的不同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卑陋和扭曲,揭示了人生的孤独漂浮感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形成了对世事的否定情绪和敌对的人格心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她在特定时代对东西方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王晓玲 《学语文》2007,(3):5-35,38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封锁》以四十年代初战乱连连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被封锁的电车车厢内上演的一幕凡俗人生风景图。整个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起来显得漫不经心,简简单单,然而经过作者卓越的艺术穿透力,却变的精致而又细腻。  相似文献   

11.
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呢?将张爱玲四、五十年代及以后作品串联起来,真实地反映文学史,并将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与四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统一在文学史上,这才是弃割裂求统一的完整的张爱玲,用海外评论家王德威的话来说,就是为她“ 重塑金身”。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我国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一位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特殊条件下,她奇迹般地成为上海沦陷区新作家中最耀眼的一位,并于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海内外形成新的“张爱玲热”。她的作品对人性中的虚荣、自私、嫉妒、情欲、金钱欲等都有深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作家,是在旧社会战乱纷繁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罂粟花"。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人生和她的才情以及她最终孤独地离去,都是中国文坛的佳话。张爱玲用她特殊的言语方式诉说着她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因此浓浓的悲剧意味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充沛的审美资源。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极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创作所独有的悲剧意识。无论从她自身的原因还是从作品的取材及写作特征来看,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始终笼罩着她的作品。张爱玲将一种从乱世中悟出的人生体验变成了一种女性敏锐的艺术直觉,叙写了一个个悲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本《传奇》,一本《流言》,张爱玲让中国四十年代的文坛因"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而"过于意外怔住了",正像胡兰成当年形容初见张爱玲时的印象那样:"艳也不是那艳法,惊亦不是那惊法"。本世纪八十年代,对张爱玲重新发现的"惊喜",几乎又以同样的方式席卷当代文坛。对张爱玲其人其文的研究,近十年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对她的身世、作品的主题、创作的基本风格、文学、艺术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上海文坛的张爱玲,以其奇丽而精致B刊、说及所塑造的病态的都市女性形象而饮誉文坛。虽说从五十年代起.由于时代的原因.她的作品受到了漠视.她的名字从新编的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上消失了。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她的这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十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她的诸多作品中最成功的应属她的小说,在其小说中有着耐人寻味的悲剧韵味和耐人思考的人生体味.通过阅读她的作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作者本人的性格特征去欣赏作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李俊 《文学教育(上)》2008,(19):127-129
1943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应该让中国文学史记住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孤岛”时期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不仅在时为孤岛的上海迅速窜红风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于华语文坛再度成为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影响并造就了一批与她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现当代作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更为有意义的是,张爱玲以她的作品建构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家常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出现是一个奇迹。由于其作品跟创作主体之间有着微妙关联,人们往往难以将她同笔法细腻、情感温柔的女作家们联系在一起。沈从文在评价中国女作家时,说她们经常"用美好的语言来写人生",张爱玲却是个例外。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由于她悲凉的身世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悲剧感情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