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荣春 《考试》2010,(12):35-38
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1.近代科技发展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仿造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努力,并一次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3.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张世伦  陆洪 《历史学习》2005,(11):22-23
新思想的萌发是现行统一高中教材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一单元的复习重点。《考试大纲》有关“新思想的萌发”只是列出了一个标题:(5)新思想的萌发没有进一步列出详细子目,这给高三学生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复习中如何处理,需认真研究。从宏观上看,“新思想的萌发”迈出了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第一步,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起点,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重要影响。但要注意鸦片战争爆发后萌发的新思想,与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没有必然联系,它主要是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社会危机萌发的。“新思想的萌发”一节,实…  相似文献   

5.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教材中,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中都含有一个“新”字: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幻中惊醒,开始抛弃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新思想萌发了。新思想“新”的本质含义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探索救国之路,具有爱国性和进步性。2.1905年,洪仁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新的地方是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  相似文献   

6.
在鸦片战争前 ,清王朝并不存在“弛禁派”和“严禁派”。所谓“弛禁”、“严禁”只不过是禁烟过程中措施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从鸦片战争前的道光皇帝、琦善、穆彰阿的言行上看 ,他们并不主张弛烟 ;而当时修史的魏源、梁廷楠也对此毫无述及。清王朝中并不存在“弛禁派”  相似文献   

7.
《中学文科》2007,(3):28-36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是救亡图存。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救国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的萌发;资产阶级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一战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思想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相似文献   

8.
一、妥协派与抵抗派鸦片战争时期,面对英国的殖民侵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妥协派和抵抗派两股地主阶级政治势力。妥协派是指无心抵抗, 一心想向英国妥协投降的势力。代表人物有直隶总督琦善等。抵抗派是指面对英国的入侵,要求清政府坚决抵抗的势力。代表人物有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延桢等。由于道光帝战和不定,因而战  相似文献   

9.
据初步统计,在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像“新思想”、“新学校”、“新阶段”这样具有“新”字的叙述有二十多处,本文试对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略作解释。1.“新思想的萌发”。(《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P29,以下简称“上册”或“下册”)新思想是指:鸦片战争时期,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的虚妄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先进之处,逐渐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向西方学习。2.“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上册P39)新式学校是指:洋务派用于培养兴办近代工业和近代海军以…  相似文献   

10.
新思想的萌发,并非是在鸦片战争中,而是开始于明末清初,可以说与"西学东渐"同步,是"西学东渐"影响的结果,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的结果。新思想的特点,不仅表现在它鲜明的"向西方学习"的一面,也表现在它鲜明的"反封建"的一面。新思想并没有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而"中断",相反,它的精神永存。新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抗拒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日益腐朽的封建统治,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批评流派,可算是文化批评派。所谓“文化批评派”,就是说这些批评家们在审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诸问题时,大都以西方文化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从思想启蒙的高度去唤醒民众,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那么,文化批评派为何在“五四”初期形成?这自然有其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以及文化自身发展的原因的。早在“五四”之前,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思想启蒙与  相似文献   

12.
一《资政新篇》是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结晶。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最先开风气者,并不是洪仁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这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对“天朝大国”中具有开明思想的地主阶级士大夫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教训。他们中的一些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是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要求的。但是,他们都只是企图依靠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友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太平天国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4.
[选自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章第七节。]【教学构思】本节课是讲述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变化的一节专题课,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可安排较多的学生活动时间。对于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应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去讲解,并重点阐明新思想的特点。对于新思想的萌发,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思想在几部著述中的具体表现,指明:林则徐、魏源等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一阶级属性;关于《资政新篇》,应抓住其“资本主义色彩”这一点进行讲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向西方学习”新思想产生…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西学东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清王朝内部一部分开明派即“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的理论和实践遭到同一阵营的传统习惯势力“顽固派”的反对。两派围绕着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并具体地就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的增设、派遣留学生和修铁路等问题展开“论争”。洋务运动时期的三次论争反映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貌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金银 《新高考》2006,(12):36-39
l考点引领]一、太平天国运动二、新思想的萌发理论来源理论著作理论特点,作用鸦片战争前中国思想界消极方面:基本情况(历史背景)组织基础原因积极方面:准备理论基础社会危机(政治因素)有识之士的主张(思想基础) J............万‘恤口......f......、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群众基础领导核心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直接原因)表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在鸦片战争期间金田起义:时间,地点,概况永安建制:内容,意义定都天京:时间,意义魏源:《海国图志》内容、性质、作用影响、特点时间、作者、目的内容核心…  相似文献   

17.
王鹏 《中国德育》2010,(3):32-35,53
一、中国近代公民教育的艰难推进“公民教育”概念源自西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教育只能生长于西方社会的土壤之上。近代以来,国人一直在思考和探寻如何将“公民教育”移植到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启,西方的殖民侵略敲碎了清帝国长期以来“唯我独尊”的幻影。之后,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的失利,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时断时续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基督教,企图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世界”。可是适得其反,他们给中国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权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内推波助澜,试图加快中国的殖民化进程。他们想以学术收揽人心,往往采用以学术  相似文献   

19.
有求必应     
《历史学习》2006,(1):47-48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感谢您推出"有求必应"栏目。现遇到一些问题,向贵刊请教。1.新思想的萌发开始于A.鸦片战争以前 B.鸦片战争中 C.鸦片战争后 D.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此题答案为 A。但我认为不应该选 A。应该选 B。因为在鸦片战争以前虽有林、魏等人向西方学习,但这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在鸦片战争中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意识到英国  相似文献   

20.
一、进行抗争与探索的原因分析1.地主阶级(1)抵抗派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刺激,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