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3.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和悲惨的一生。这篇小说自发表至今已有8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少人依然认定:“孔乙己的悲剧告诉人们,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性。”因此,这里就有一个对小说主题的再认定问题。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说,《孔乙己》深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从没有课文提示到有课文提示,显示出我国教育观的变化——从“教学”到“学教”,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用修订本)在课文前全都有提示,基本上分为二类:一是教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二是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从总体上看预习提示或者提供背景材料,或者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但着眼于语文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仔细分析可看出有的有益于学生学习,有的不可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第一册语文教材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这篇小说选人实验区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单元的主题是“人物画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1.
许多年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主题,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指出:“作品通过人物的行动抨击了封建制度,同时也暗寓着对这种性格的鞭挞。”东北三省高师函授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说:“作者通过对—个没落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里说:“小说通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教学课上,围绕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学生们展开了深入探究。 生A: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入社会肌体,使少数的读书人爬上去,作威作福,而多数不能“进学”的如孔乙己之流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从《呐喊》到《彷徨》,贯串着鲁迅小说创作思想上如下的显著特色:与当时的“前驱者”步调一致的彻底的反封建性;对于中国革命道路和革命力量的不断探索。而其中写于“五四”运动前两个月的《孔乙己》一篇,则是从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孔乙己的解剖中,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给予了有力的一击,提醒人们认识在即将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反封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二册“预习提示”说:《木兰诗》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一看法,经不住推敲。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一文中的衬托艺术●廖艳琼《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它的魅人之处,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于漪老师说得好: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作...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这个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读过《孔乙己》的人都知道,孔乙己穷愁潦倒、迂腐不堪却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是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存在似乎除了充当笑料之外,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孔乙己》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如现今使用的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孔乙己》“控诉了腐朽的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了丁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另有一说则断定,“小说描写了一个倍受封建教育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终日被人取笑作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群众身上昏迷、麻木的精神痼疾的严重社会问题。”(陈根生《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九期)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种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语文新教材纷纷登场,并陆续在全国投入使用。语文教材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是新课改的必要措施之一。改革旧教材‘,编写新教材,就要根据教材编写的最新理论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得与失,参考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以编写出符合目前中国语文现实教情和学情的教材。纵观目前投入使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总体而言,都吸取了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教材的科学性、教材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应该说整体上反映了我国语文教材的不断进步。但是,部分初中语文新教材在某些环节上的改革却让人感到困惑不解,最突出的就是新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预习提示”虚化倾向。如人教版新教材的预习提示已经被精简成五六十字的一段编者写的提示语,苏教版将以往版本教材中一直都保留的预习提示给彻底删除了,语文版教材索性就没有编写预习提示,等等。笔者认为,这是新教材的败笔之一,似有开历史倒车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