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彦为 《文教资料》2014,(36):57-59
苏曼殊一生创造了小说六记,故事大多为爱情悲剧。苏曼殊于小说中创造了许多温婉聪慧的女子,却又都使她们以不幸作结,没有一个爱情完满的结局。本文大致探讨导致小说中女性悲剧的原因,并通过对这些悲剧的品读,分析其背后隐藏的颓丧气息。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他的小说大都具有自传性。苏曼殊小说中男性人物的姓名与苏曼殊的姓名有关,男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与苏曼殊本人接近,男主人公的性格与苏曼殊的性格相似,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自我色彩,是对其凄苦人生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3.
辨别、澄清《娑罗海滨遁迹记》这部未完成小说的作者对研究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成就及评定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除从苏曼殊的思想与佛学、苏曼殊的文学与创作两方面进行研究之外,通过对《娑罗海滨遁迹记》文本的相关重要话语的考证、辨析,可以基本认定《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是苏曼殊对“南印度瞿沙”的作品翻译,而是苏曼殊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苏曼殊的小说放在清末民初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中,通过微观的考察,宏观的把握苏曼殊的小说创作道路,以及该历史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流变。本文认为从苏曼殊早期的《惨世界》到后期的爱情小说,无论在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上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有作家本人的因素,也与当时小说观念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对政治小说的反思与否定,也代表了艺术的回归。因而,随之而产生的鸳蝴派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了。然而,苏曼殊并非鸳蝴派,作为从旧小说到五四新小说的过渡,苏曼殊的探索和追求是有典型意义的。他的小说中的个性意识、新颖的结构方式、自我形象的塑造、感伤的抒情倾向等等,更开启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断鸿零雁记>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飘零者形象,为五四浪漫小说创造飘零者形象开启先河.清高、孤独、病态、感伤成为五四浪漫派与苏曼殊精神上的共谋,五四浪漫小说中创作的飘零者形象正是在<断鸿零雁记>中继承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戴海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21-25,2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人”。综观他的六部小说,在清新飘逸、温柔凄艳的文字中,蕴含着浓厚的恋母仇父情结,而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恰恰是这种情结出现的根源。这种情结的作用,导致了苏曼殊在小说中呈现出过分地褒扬女性而极度地贬低男性的两极对立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其小说以形式的特别、意蕴的深远开启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隐现出现代意识和审美特征。本文从叙事模式的转换、人物形象塑造、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时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小说,数量不多,却引人瞩目,意义独特。 作品始终以男女爱情为主题,“好写美人,飘渺无方”,塑造了一 系列独特的少女形象。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体现出作者 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结,对于我们理解近代转型期的社会风貌、 时代特点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9,(1):82-86
苏曼殊六部小说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诸多明显的共同特征,可以用"弱水型"人物概括之。其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堪称"苏曼殊式"人物,有着明显的"弱水"性特征,呈现出严重的性别弱化和异化倾向,这和他的病态创作心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苏曼殊明显是一位介于“新”与“旧”之间的作家。以他的《断鸿零雁记》为代表的晚清小说中可以看到由古典性体验向现代性体验的艰难转变,可以说苏曼殊小说以其渐新渐变的叙述逐渐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空间,这就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无端狂笑无端哭--苏曼殊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照苏曼殊,把他置于悠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探求其与传统文化割舍不断的脐带关系,发现他的某些怪异形迹类似于魏晋间人,进而指出苏曼殊是一位具有"魏晋风度"的近代作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中,苏童的文学创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妻妾成群》与《碧奴》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当然,更为关键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童所坚守的先锋意识,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文体形式的革新,而这些作品及后来经过改编所渗透出的民俗记忆无疑烛照了苏童小说的民俗学特色。本文试图揭开苏童小说的民俗植被,守望苏童小说的民俗记忆并以此延展苏童对乡土的执著。  相似文献   

14.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小说表现佛性与人性的矛盾冲突,吸取西洋小说心理剖析、叙述视角多元化的长处,融入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具有新旧杂糅,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苏词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豪放词、婉约词和喜剧词,尤以豪放词享誉文坛,而学界很少关注其喜剧词。其实词人通过喜剧语言、喜剧性格以及喜剧情节等不同方式创作了大量的喜剧词。根据美学特点可以把这些喜剧词分为五种基本类型:机智美、讽刺美、幽默美、滑稽美和揶揄美。综观苏轼的喜剧词,其审美价值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岭南近代文学的研究(1919—1979)可分为发轫期和曲折期两个阶段。发轫期的研究成果过多集中在对岭南诸大家如黄遵宪、吴趼人和苏曼殊等人的论述上,其特点是研究面较窄、研究程度较浅;曲折期体现了文学研究的曲折性,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严重影响,文学研究服务于政治运动,六七十年代甚至出现了不少偏差。  相似文献   

19.
宋代三苏文史兼长,史论作品极为丰富。史论是三苏史学的重心所在,主要包括史亨评论和史学评论两部分。前者以观风察势为核心,以借古鉴今为目的;后者以苏洵的经史观、苏轼的正统论和苏辙评论《史记》最有名。三苏史论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在内容上喜言得失成败,罕及纲常伦理,与理学家的论史尺度迥然不同,不仅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在宋以降的历史长河中亦有很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