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先进、规范、独创: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彬 《天津教育》2009,(2):21-22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体之一,他要按照一定的内在价值系统去创造学校文化,又要按照学校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系统去规约个体的思想行为。教师又是有着不同价值期望的活生生的“人”,这就意味着他在认知学校文化上有着自身的主体追求,从而为学校文化增添了不同的内涵。在这种规约性和差异性的;中突中,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品质和修养,即教师的学校文化素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学校文化素养的提高过程。这种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学校组织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并不是什么学校组织文化都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求、体现人本特色的制度设计、发挥教师的群体效能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的三个特征,而文化认同、心态调适和专业活动则构成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的机制。教师个体行为对专业支持文化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组织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文化之一,并不是什么学校组织文化都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求、体现人本特色的制度设计、发挥教师的群体效能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的三个特征,而文化认同、心态调适和专业活动则构成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的机制。教师个体行为对专业支持文化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制度内化为教师个体的文化?如何让教师个体的文化凝聚成群体文化?如何让教师的群体文化外化为学校文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的转型?我校选择了教研组文化建设这一载体,通过文化建设来打造文化的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真正下移。在教研组文化建设中,我校采取了以下七大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以文化建设提升师得水平 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必须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培养独具风格的教师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关键,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学校管理的最高追求就是学校的文化管理,即如何形成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主流议题。以江苏省一所集团化小学为考察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揭示和解释学校场域中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为研究目的,以“教师为社会行动者”为前提假设,从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文化演化和专业发展秩序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个案学校的资源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场”空间;文化秩序中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则;权利规约中形成了教师个体间的“地位”;关系集结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学校场域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向应是教师个体的自立、自觉与自新的内在发展,而“非完美主义”秩序的建立则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为其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增强全体师生的目标意识,使共同追求的价值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统帅和规范学校每一位成员行事的态度和方式。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包含了校园文化且高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必须遵循学校文化的方向性、育人性、整体性、选择性等原则。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以学校的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谈论学校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品牌学校、精品课堂都有涉及视觉文化的内容。但真正去研究视觉文化对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却很少。就学校校园的文化氛围能积极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还会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对社会产生良性效应。同样,优秀的教师文化会正面影响学校的风貌,优秀的课堂文化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极力打造视觉文化就像打造民族文化一样,越来越被教育专家所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与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文化场”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 ,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的形象对“学校文化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学校文化场”一旦形成 ,就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与辐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变革恐惧”是教师面对变革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往往是消极的,会直接影响学校变革的成效。教师“变革恐惧”在实践中表现为恐惧被校长问责、恐惧自身能力不足、恐惧变革的不确定性和恐惧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从归因视角分析教师“变革恐惧”的形成机理,发现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是其内因,变革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介入和“理论文化”对“实践文化”的漠视是其外因。可以从学校、学校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个体三个层面化解教师“变革恐惧”,进而使学校变革得以实现。加强变革主体间的沟通,从“问责”到“能力建设”;营造校园“学习文化”,形成“变革合力”;在行动中学习,将变革视为“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11.
教师文化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和个体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观念;学校文化影响地理课堂教学的规范;个体文化影响地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学校文化民主化、教师培训有效化、教学反思系统化、教师风格约控化是从内在、外在双方面促进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学校发展需要积聚教师智慧,需要形成精神引领。●每个教师的心底里都蕴藏着一股能量和激情,它需要学校精神文化去感召、去点燃。学校愿景融合、体现学校精神并促进学校精神的确立,学校精神一经确立就会变成价值影响力,并形成一种积极的奋斗动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外部问责与教师责任间的中介,文化问责是学校日常运作中自然发展而成的概念,它近距离地形塑着教师的责任。基于文化问责之构成对上海市某初中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校作为教师实践展开的场域,其中培植的责任概念引领着教师个体从"责任规避"到自觉承担"拓展的责任",同时也从群体层面上促成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建立正式的校本问责制,在利益相关者间合理分配责任,培植教师个体的道德责任感,是文化问责情境中促进教师责任承担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海南思源学校教师文化适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源学校在琼南民族地区创办以来,随着环境的改变,教师面临着工作适应和文化适应的双重压力.进行文化整合,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凝聚力的思源内部文化,将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在不同文化汇集交融的思源学校内部,学校应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学校全体成员共享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文化,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人与文化须臾不可分。文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文化对于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上。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身份性人格"。这种身份性人格与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相背离,是缺乏批判性的内倾性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言军 《师道》2013,(5):34-35
吸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经成为校长的共识。然而,如何让教师参与管理不偏不虚,让个体的才智得到优雅地释放,以便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添加永不衰竭的动力支持,却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利用教师的文明传播者和文化创造者身份,创建属于整个学校的教师文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教育效应。创建润泽生命的教师文化,不光能给学生带来激励,促成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给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毕竟,教师创建自身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自我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个体文化能力是教师个体对教师文化的建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表现为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能力、文化引导能力、文化辐射能力以及文化坚守能力。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的提升要建立在教师个体具有文化重建的能动性以及具有意志自由获取能力的基本假定之基础上。基于假定,教师个体文化能力的重建要通过三种路径:构建教师职业风险保护制度,提升教师岗位安全感;构建教师个体自我的精神家园,形成教师独立自主的人格;构建弹性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给教师留有精神坚守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教师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H中学教师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基于教师自我价值保护的心理机制和个体对情境界定的能力,建构了关于家长与学生的假设和信念,同时建构了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生活,以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成长的文化,让普通人的潜力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不好的学校文化,则存在于缺乏文化自觉的学校之中,可能会压抑个体生命,使学校整体处于平庸的文化氛围中。  相似文献   

20.
人与文化须臾不可分.文化影响个人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文化对于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建构上.个体在获得教师身份的同时就等于形成了一种"身份性人格".这种身份性人格与教师知识分子身份的相背离,是缺乏批判性的内倾性传统文化对教师职业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