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广军 《广西教育》2013,(38):51-51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一种心理现象。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个性大多还没有完全成熟,接受心理暗示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假如能够巧妙地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一定会有较好的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它是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直言不讳的正面教育更佳的教育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兰 《考试周刊》2011,(42):168-169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运用心理暗示有助于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作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何将心理暗示运用于政治教学中。  相似文献   

6.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它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评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表明,普通人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较强的心理暗示接受能力,在某种信息源的暗示和刺激下,人的潜意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用这种信息支配其下一步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暗示作为一种心  相似文献   

7.
暗示与宣泄     
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而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或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可分为他暗示(通常简称“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还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因此,暗示既能引起人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交往行为,又能造成人的一些盲从行为;既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换句话说,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我们要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合…  相似文献   

8.
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会明显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心理暗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暗示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的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或行动产生影响,对学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却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能够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暗示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则产生了暗示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的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举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每天注射一…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工作中的「暗示」艺术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金竹影张颖“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动作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暗示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或其它信号和暗号等。现在就本人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暗示,身势暗示和书面暗示三个方面谈谈做法与体会。语言暗示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若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就会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改掉不良行为。有个调皮学生上课做鬼脸儿,常常逗得班上同学的一阵哄笑。这时我没有急于指责批评,先来了个“叫停”的…  相似文献   

15.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暗示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行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向学生发出施教信息,使其内在潜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可以避免直接命令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往往能收到“教育无痕”之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数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  相似文献   

16.
论运用心理暗示法优化德育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心理暗示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具有含蓄性、间接性的特点,容易被暗示对象所接受。青少年由于其心理不够成熟,人格尚未独立,具有一定依赖性,受暗示性较强,如果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使学生在放松、无对抗的心理状态中学习道德知识,增强道德意识,促进道德认同和内化,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心理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只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没有苛求,是一种没有批判的教育.心理暗示在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学环境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比直接劝说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8.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理、恰当地运用心理暗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根据日常教学经验,简述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问接的办法,对他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种观念、思想的过程.暗示只要求他人接受现成的信息,但通常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前提而不诉诸压力,不必讲道理.因此,暗示同命令、指示、劝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我们来看两个实例。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见颓丧,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