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4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欧事研究会”及其机关刊物《甲寅杂志》聚拢了一批因革命失败而受挫的知识精英,他们极力省思民初共和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探讨对抗袁氏独裁及国家重建的新途径.《甲寅杂志》解散后,这些不同背景的知识精英逐渐衍化成思想旨趣和行动意向相似的几个群体,即《新青年》派、留英学人群体、研究系知识群体以及文化保守派.综合考察各种知识群体的思想和实践,才能更加多元而全面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2.
“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走向,与《新青年》群体的分化息息相关。分化后的《新青年》群体,其同人各自搭建起新的发言台,汇聚成不同的政治力量。只是,此时对思想派别的认识仍保持着鲜明的“文化色彩”、“思想界的联合战线”之议,即表明思想界仍维持“我们”与“他们”的区分。随着中国社会进行重新组织,“思想界”也被重新定位。思想界的“分裂”在1920年代后期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或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不同于“七月”派诗人群体,有更多的“哈姆莱特气质”,这表现在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群体,启蒙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现代化、复杂化的个人审美趣味与通俗化、大众化的时代阅读需求等方面的种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论文通过对他们的诗歌文本、诗歌理论与论辩文章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一知识分子群体复杂的思想特色、超越性的精神指向与矛盾彷惶的文化心态以及个体命运沉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唯美一颓废人的写作中,启蒙化的“世界主义”观念与诉诸于感官层面的都市“当下性”呈现出互补和对立关系。启蒙话语中的现代性要求把个人和时代、未来相关联。上海唯美人激进夸张的风格与此社会意识对他们的刺激有关。然而,他们虽然接受历史大叙事的指引,却又不自觉地被城市霓虹的魅惑所吸引,在写作中出现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通商口岸物质现实的交锋,使得他们虚化本土现代性的现实历史要求,促成了以民族现代化为核心的启蒙现代性向关注个人体验的“美学”现代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陈嘏在《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域外小说、戏剧的翻译以及译介论文,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翻译家。他具备真正的翻译意识,视界宽广,以其翻译实践配合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与思想启蒙运动,并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开拓了视野。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同人群于1918年形成了最强组合的阵容,以“重估一切价值”为共识,整合思想的多元分歧,推动了新文化的转型,建构了新文学的传统。《新青年》同人的分裂,根本原因并非由于群体内部的分歧,也不是由于陈独秀频繁的政治活动,而是同人精神的溃散,使杂志逐渐丧失了活力,同人群体自然消教。  相似文献   

8.
《甲寅》与《青年杂志》(《新青年》)虽有渊源,但两者的关系既不是传承关系,也不是沿袭关系,而是一种“扬弃”.两份杂志在话语空间的开放性上存在承继关系,但在宗旨、内容、读者定位方面则根本不同,《爱国心与自觉心》也预示着《青年杂志》创办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杂志作为一份同人刊物,有着固定的作者群,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用。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二人因为《新青年》而成名,《新青年》也因为他们而更富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提倡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力量,《新青年》同人具有毫不妥协的革命姿态。这与他们的个人生活经历有着潜在的关联。本文联系清末民初新知识人走向城市的背景,认为《新青年》同人中一些人的“父亲”缺位是他们脱离旧制度、成为革命动力的重要条件;其次,“父亲”缺位影响了他们的感情生活和人生态度;在理智上,促使他们拒绝父亲的传统角色,认为应该合理地做“父亲”。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他在进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很重视文学上的革新。一九一七年二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旧文学建立新文学的主张,第一个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子。如果再看一下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的支持,更可见他对提倡新文学的功绩。鲁迅与《新青年》发生联系,是在该杂志从上海迁到北京之后,约在一九一七年春。鲁迅应邀给《新青年》写文章。一九一八年五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的期刊多达一万种以上,但无论哪一种期刊,其历史地位都比不上《新青年》。石钟扬在《天下第一刊——〈新青年〉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中,着重研究了《新青年》何以能成为“天下第一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青年》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及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文献,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产生很大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通信"一栏在《新青年》宣扬刊物主张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婧 《华章》2013,(24)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对推动社会思想观念与文化风气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17年,《新青年》自第二卷第六号起,特辟“女子问题”专栏,成为关注女子问题、倡导妇女解放的舆论宣传阵地。专栏也反映出五四运动爆发前,知识界对女子问题认识的聚焦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青年》第二、三卷“女子问题”专栏这一基本史料出发,重点关注五四运动前《新青年》所倡导的女子教育思想。从专栏概况、女子教育的时代需求、思想准备、女子教育的目的与构想角度,结合文本综合分析,深入探讨,以窥《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交融的时代主题下,对女子问题的思考与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此过程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方法论层面———实用主义和辩证唯物论。《新青年》杂志同人各自选择了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论,以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中国社会问题,产生不同政见,最终也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成为一代名刊,与陈独秀等人的经营、策划密不可分。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新青年》的创办提供了最初的支持;办刊主旨的标新立异与作者群体的新进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丰富的稿源保证了《新青年》内容的充实;营销广告的刺激和广大销售网络的构建极大地增加了《新青年》的销售量;国家对社会的弱势控制为《新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8.
伏霄 《甘肃教育》2009,(14):36-36
毛泽东早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光辉思想。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传播了体育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期,《新青年》杂志于存在的恢弘历史过程中,经历了由同人杂志转为中共党刊的重大转折。同时,其色彩也由杂糅各种进步思潮宣传的"五彩缤纷"转变为仅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支独秀"。它刊发的文章所涉及的主题和意识形态倾向则是其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通过厘清《新青年》杂志目录,以佐证《新青年》由同人杂志转变为中共党刊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