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三次党报改版看新闻文风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下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中,党报有些被读者边缘化了.有人戏称之:"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党报处境艰难的原因在于其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远离生活.  相似文献   

2.
丹飞 《出版参考》2010,(3):27-27
慈禧的梳头太监 中国历朝历代的太监无论显达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其背后都有一笔血泪帐,正应了中国最后一位去世的太监孙耀庭在世时的感慨:“做太监苦啊!” 寇连材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宫中的生活的确很富足,整天锦衣玉食、花天酒地。但那是对主子而言的,至于处在奴才地位的太监的日子,完全可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相似文献   

3.
使用"为虎作伥"要弄清谁是虎谁是伥 <太平广记>卷四三○引唐·裴铡<传奇·马拯>:"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给老虎带路去吃别人.后用"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  相似文献   

4.
衣裳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可是我不记得是谁了,他曾说过更彻底的话:我们平常以为英雄豪杰之士,其仪表堂堂确是与众不同,其实,那多半是衣裳装扮起来的,我们在画像中见到的华盛顿和拿破仑,固然是奕奕赫赫,但如果我们在澡堂里遇见二公,赤条条一丝不挂,我们会要有异样的感觉,会感觉得脱光了大家全是一样.这话虽然有点玩世不恭,确有至理.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会炒材料的记者也是有本事的."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当记者的抓报道,原则是要有新闻.新闻的来源,一是记者从亲身感受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的,耳闻目睹得来的;二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如听他人说的,从各种各样的材料里看到的,等等.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是任何记者都不应忽视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相似文献   

6.
曾经的太监栖息地 "中关村"作为地名在历史上的称谓比较混乱,见于文字和地图记载的先后有"中宫""中关""中湾""中官""钟关儿"等,建国前是个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关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中关村"才正式进入行政建制.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前,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曾这样感叹报纸的魅力:"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该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①如今看来,这些饱含激情的话语,多少有些夸张.不过,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传媒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谁无视传媒的巨大力量谁就会栽跟头.  相似文献   

8.
去年6月份的一天,一位茌平的农民在电话里告诉我:"我想给你说一声,你的文章里,有一个字写错了." "什么字?"我问. "一个是非的是字,你写成事情的事了."他说. 错了就错了呗,又不是看不明白.我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装模作样,用感激的声音说:"没想到你看得这么仔细,谢谢你,感谢你对我们报纸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谈论这个题目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我认为,这个题目不是匪夷所思,而是思之甚少."被隐去的中国艺术",至少有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中国艺术被谁隐去的?"第二个疑问是,"中国艺术为什么会被隐去?""隐去"自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只是意味着被遮蔽.我们来看两部艺术著作——《艺术与艺术家词典》(Dictionary of Art and Artist)和《视觉艺术史》(Art Forms:History of Visual Art),它们均由西方人撰写,并在中国艺术界广为流传,但就我个人浅薄的经验,迄今为止从这些著作里读出"中国问题"来的论文、专著还真不多见.那么,如何读出中国问题,读出什么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左犀 《北京档案》2006,(4):49-51
<北京档案>曾于2001年第4期刊登<金鱼池沧桑>一文,其间说:"金鱼池原名鱼藻池,因以养金鱼为主,俗称金鱼池."其依据之一是<大明一统志>载:"鱼藻池,在文明门外(即崇文门外)西南,燕京城内.金时所凿,池上旧有瑶池殿."(按:据笔者所知,<明一统志·顺天府>有如下一段记载:"鱼藻池在宣武门外西南燕京城内,金时所凿,池上旧有瑶池殿."金中都城旧称燕京,文明门外何来鱼藻池?所以这才是准确的.)依据之二是<日下旧闻考>载:"鱼藻池,俗称金鱼池,其民以蓄金鱼为业焉,明人多往观鱼."然而,正是由于明清两代的几位学问家或未做实地考察,或对某些史书记载未做审读鉴别,将"金鱼池"与"鱼藻池"扯在一起.其实,"鱼藻池"乃是金中都宫城中的一处宫苑,其确切位置当在今广安门南、白纸坊桥西约200米处的一个湖泊,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其称之为"青年湖",但它绝非今天坛北门外的"金鱼池".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什么?词典里有解释,教科书上有定义.可我对于他的理解,却是从当记者以来经历的3次"走麦城"中悟出的. 第一次"走麦城"是在1990年.那一年北京主办亚运会,满大街都在营造亚运氛围,军报正门的马路对面,也立着一面巨大的影壁,上面写着"距离亚运会开幕还有×天",具体天数是活动的,每天由附近居民去翻."  相似文献   

13.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4.
"平静的场景忽然被打断,鼓乐齐鸣,大地崩裂.美丽田园变成了烟雾弥漫的世界工厂.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凡的时代降临,英伦三岛投射出工业革命的第一束曙光." "《网络时代》的故事:酒吧里播放着各个年代的流行歌曲,浪漫的爱情故事通过英式情调慢慢展开.故事的结尾,男孩和女孩通过社交网络取得了联系.谁发明了万维网?伦敦人、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某一地区的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人情,并世代传承.河北省广宗县历史悠久(商王曾在此建行宫--沙丘宫),当地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储蓄     
在我国,"储蓄"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尉缭子·治本篇>:"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后汉书>也有记载:"古者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以备凶灾."这里的储蓄,指的是积谷防饥,和今天把多余的钱存到银行里的储蓄虽有所不同,但从勤俭节约和有备无患这两层意思上说,实际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喻乐 《传媒》2004,(8):14-25
"并不是所有杂志都对你胃口,但总有一份为你而生:关于你这类人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信仰、情感与趣味、成长与保健."<新周刊>在第161期的封面文章<人人都爱看杂志>中如是告白.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受众导向时代依然我行我素的托词,也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个性化阅读时代里仍然可以无为而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9.
2014是一个属于or的一年,于是,每个立足于线下品牌、企业都在自己的筹码里盘算,"坚守"or"破局"?"B2C"or"O2O"?"移动"or"跨界"?……此间有迷失的,有执着的,也有生生地把企业家逼成互联网专家的。谁都无法预见未来是谁兵临城下,互联网有张瞬息万变的脸,危机的到来往往是"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呆萌了一瞬间就分分钟被不知名的对手秒杀。在被扭曲的互联网思维面前,无数的品牌都趴在地  相似文献   

20.
客厅里,当大人小孩共读的时间结束,属于妈妈们快乐畅谈的时间开始了,屋内秩序变得聒噪,不时扬起高拔的笑声."你们每次都很吵,笑得比我们还大声."在某次会议里,一名约6岁的小女孩说出了她的心声,妈妈们自知理亏,开始检讨读书会和小孩的关系.于是,这个台湾最早推动"亲子共读"的读书会,从原来的"大小"更名为"小大",大手牵小手,但小孩永远优先于大人.这是1995年. 今年10月,"小大读书会"20岁了,20年,等于一个小孩子从出生到成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