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阅一篇专门讲北京话的文章《商潮冲击下的北京话》,其中两处出现了“买单”字样。一处说:“现在北京人……吃完饭付钱也爱叫声‘买单’。”另一处说:“买单(饭后付账)。”其实在汉语中,根本就没什么“买单”之说,此词乃“埋单”之讹传。“埋单”是从香港传人的词汇,自有其产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去年四月,《光明日报·文荟》刊载了周士琦先生的《莫名其妙的“买单”》一文。他说的“买单”应当是“埋单”,确实不错;但周先生大概不是岭南人,解释得似是而非,尤其对粤方言本身似有隔膜。在  相似文献   

3.
埋单与买单     
“埋单”,广东方言词,本意是指饭店用餐后结账,进入普通话系统以后,泛指付钱。可是,经常有人会问:到底是“埋单”呢,还是“买单”?报刊上可以说是各行其是,有用“埋单”的,也有用“买单”的。《现代汉语词典》既收“埋单”,又收“买单”,成了一组异形词。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花落谁家呢?  相似文献   

4.
翻开近年来的报刊杂志,两个发音相仿,字形有异的词汇“买单”和“埋单”会不时地闯入读者的眼睛。仔细分析这两个词,不难发现,它们的意思、用法是一样的,把它们互相替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先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阴凉”与“荫凉”形相似,音相近(前者读yīnliáng,后者读yìnliáng)。在实际运用时,人们很容易混淆,尤其容易把“阴凉”误写成“荫凉”。现摘取几例:①此岛本荒凉,经树木慢慢滋生方得以有生态改善,有雨水、有荫凉及各种植物,气候适宜,生态平衡,人们乐居其间。(《房高不要超过树高》,人民日报,2002年4月16日)②从初夏的阳光下走进廊桥,顿觉一片荫凉之感。(《拣瓷》,人民日报,2002年5月4日)③它送给我荫凉一片;……(《小伞》,光明日报,2002年5月15日)④保健品吆喝“高科技”,普通的饮料也要借“高科技”的荫凉。(《“高科技”品牌要珍惜》…  相似文献   

6.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7.
眼下食客时髦说“买单”。一日,有位香港来京观光的朋友问我:“回到大陆,不论在南京、上海,还是天津、北京,常听说‘买单,买单’的,不知‘买单’作何解释?”我说:“老兄您是明知故问吧,‘买单’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香港朋友说:“我们那里管结账叫‘埋单’,即服务员在临结账时,将账单放在托盘里,上盖方巾,送到东道主面前,东道主撩开方巾一看便知应付款额。如此用布盖着账单谓之‘埋单’,非‘买单’也。”听完港友一席话我对‘买单’的来由才有所悟。“买单”与“埋单”@金晶  相似文献   

8.
刘娟 《现代语文》2003,(11):44-44
①国奥教练组首肯路姜杨琳,沈祥福满意国奥弟子状态。(《东方体育时报》2003年3月4日)②台商首肯西部大开发。(《中国工商报》2003年7月7日)③康师傅新外援训练真玩命,极佳表现得到首肯。(《每日新报》2003年9月1日)例①指路姜、杨琳两名队员表现良好,得到国奥教练组的称赞。例②指祖国大陆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因此台商对西部大开发大加赞扬。例③指新外援的表现得到人们的称赞。这三个例句都把“首肯”作“称赞、赞美”解,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首肯”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点头表示同意”,如以下例句才是正确…  相似文献   

9.
“即”与“既”这两个会意字,形体一半相同,读音仅是声调的差别,所以常见报刊上把它们搞混。如例①……同学们惊奇了,即而热烈地鼓起掌来。(《光明日报》1985年5月15日《我教老师讲普通话》)例②很遗憾,转得晃悠悠、晕乎乎,十有八九要摸空,既使摸着了,福耶?祸耶?天晓得。(《中国剪报》1992年10月24日四版)例③他们  相似文献   

10.
一、“继续坚持”的宏观分析师:这堂课我们进行专题研究性教学,专题的名称是《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大标题(通过视频台展出):(一)“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是经济较快增长的需要”———这是2001年12月5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中央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很多参考书将白纸的摆放位置叙述为“在地上铺放一张白纸”;而“2000·全国物理卷”的实验中,将白纸的摆放位置叙述为“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即白纸“平铺”。一个是“在地上铺放”,一个是“平铺”,两者有什么差异呢?众所周知,在《验证动量守怛定律》的实验中,两个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利用平抛的知识求出的。实验过程中,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落到地面,如果它们下落的高度相同,则空中飞行的时间t也就相同,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v等于它们飞行的水平距离s与空中飞行时间t的比(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碰撞过…  相似文献   

12.
盛丽平  仇桢 《现代语文》2003,(12):46-47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载窦银强老师的文章《结合语境辨义析理———成语题备考要点》(见第50页),该文把“相濡以沫”、“劳燕分飞”列入“专门形容夫妻的成语”一类(在其他资料上也常见此类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相濡以沫”《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里这样解释:“意为泉水干涸,鱼用唾沫相互湿润。后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其例证有二熏一是梁启超《外债平议》中“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二是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i”,依据如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新华字典》(2004年版)都收“欸乃”词条,并注音为ǎi nǎi。《辞海》收词而未注音,在“乃”字条目下只收nǎi一个读音。古汉语学习的权威词典《辞源》却有一个不小的疏忽:“乃”字只收一个读音,而“欸乃”词目…  相似文献   

14.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先生的上文题目类似的论文,其用意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想以此文悼念李先生的逝世(李先生于1987年8月21日病逝于美国加州奥克兰),以表示笔  相似文献   

15.
2003年6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召开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该书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座谈会。到会的有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有关同志,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起草工作的有关专家以及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吴树青、陈先达、张静如、李忠杰、陈东琪、杨耕等,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总编辑周蔚华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的记者。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点。黎澍同志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载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载于1986年7月30日《光明日报》)等文中,对这个原理提出质疑,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只有一个提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是“片面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笔者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它们具有不同的含义,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进而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研究卷  关于陈子昂(《文史哲》1957年3月号)  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探讨(《文史哲》1957年6月号)  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09期,195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  如何理解李白诗篇中的“盛唐气象”(《文学遗产》148期,195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  句秀骨秀神秀(香港大公报,佚)1963年  苏词小序多(香港大公报,佚)1963年近代文学研究卷《曾朴研究》目  曾朴生平系年  曾朴著译考  曾朴文学思想探讨  曾朴诗歌的思想艺术  曾朴与法国文学  《孽海花》后五回与《续孽海花》  《孽海花》创作规划全貌管…  相似文献   

18.
“傻帽(shǎm o)”这个富有形象色彩的口语化的词经常出现于当代人们的交际中。可它的写法却比较混乱,“傻帽”与“傻冒”并存并用。出于职业的敏感,笔者就这个问题询问过大学毕业的教师,调查过大一学生,结果答案纷呈。我们查阅了有关的词典和参考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本,2002年增补本)只收“傻帽”,解释为:“<方>形容人傻,没见过世面。也指这样的人。”同样,《中华词典》(李云江等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当代汉语新词词典》(曲伟主…  相似文献   

19.
1964年5月29日《光明日报》艾恒武、林青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学习毛主席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体会》该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中国古人是用“合二而一”(见〔明〕方以智著:《东西均》)来表达的。作者认为,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维等等,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二)事物本来是“合二而一”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就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书物。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研究“合二  相似文献   

20.
“苏北某县城一所中学,环绕它的是4个卡拉 OK 歌舞厅、6个录像厅、5个电子游戏室、38个饮食摊点、13个个体书摊,极富刺激性的性爱、武打、侦探之类不健康的文化内容,无时无刻不在熏陶青少年学生。”(摘自《“一大于六”的警示》,载1994年6月9日《光明日报》第三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