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2.
汉诗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误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由物象和寓意组成。诗人以诗传情,经常运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英译本中总有一些意象因误译而失色的例子,作者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译者对原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作者的写诗意图不清楚,对中国独特的文化意象不熟悉所造成的。译者只有了解清楚了这些,才能对原诗有深切的理解,才能进行翻译。对于汉诗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笔者建议保留物象直译,以准确传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为翻译标准,以使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被世界了解和接受为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林敏 《教学随笔》2013,(22):127
桃花意象在《桃花扇》中成了一个表现末世繁华又饱含身世伤感的符号,描绘了萧条的景色,叙述了剧中人物的身世、命运、情感,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桃花意象是李香君这个女子和她悲剧命运的象征,也是她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渲染了全剧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日记》2014,(2):30-30
正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我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  相似文献   

5.
嘹歌是壮民族民歌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嘹歌歌唱起来声音婉转嘹亮,极富有韵律美。嘹歌中蕴含着大量的物象,这些物象饱含着真挚情感和文化艺术内涵,从而构成了富含深意的审美意象,同时嘹歌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率真的人性关和对爱情的朴质情感。  相似文献   

6.
正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产生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寓意于象,二是以象寓意,三是意象相融。寓意于象的意思是,感性注入理性,先有情感,而后通过脑对物象的处理,从而形成意象。以象寓意的意思是,理性注入感性,先有物象,而后内心产生情感,以达到共鸣,而成意象。而意象相融则是刹那间意与象的共鸣。一、意象的作用首先,是修饰作用。修饰文章,使人看着赏心悦目。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作用,如果因为修饰文章而写文,与那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桃文化中的女性和爱情的隐喻、缘份和感情的因素给桃花赋予了人文的内涵,洋溢着阴柔和美丽的气息.花容玉貌、红颜易老、浪漫爱情、神秘情缘皆可以在桃花意象中寻觅到芳香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美形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象寓意"是一种最基本的诗歌表现形式,不同的意象自有着不同的含义.意象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诗歌形态的改变或是诗人情思意趣的转换,它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不同的诗学立场.对翟永明前期的"蝙蝠"和后期的"壁虎"两个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窥见诗人蕴含在意象转换中的深意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由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7):114-115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其意蕴非常丰富。拟从春天、美人、爱情、仙隐、悲情、情色六个方面来分析桃花意象所蕴含的意味,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品味桃花。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中国传统文人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模式,同时也对其后诗文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追寻陶渊明在诸多名花中情有独钟选择了桃花作为其象征的原因,并探讨他的这一选择对后世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桃花源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桃花源旅游开发条件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在湖南省大力开发各种旅游资源的新形势下,桃花源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提出对桃花源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形象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站在有机地开发整个湖南省旅游资源的高度,把桃花源和附近的大型旅游项目(点)进行系统整合,组合以大带小,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在实现多赢的基础上,促进桃花源以及常德市经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竹"是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群中常用意象之一。竹意象从早期实践生活中衍生出其文化内涵,并进一步生成其雅文化的文化品质。基于不同的意象使用空间,竹意象的文化内涵也会发生一定的迁移,竹意象与君子道德文化、竹意象与名士自由文化以及竹意象与禅宗文化等等构成了竹意象在中国文学中多元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6.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7.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发表以来,关于《桃花源记》的原型问题一直受到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为了将桃花源属地据为己有,全国先后有30多个地方在“据理力争”。湖北省竹山县武陵峡谷内风景与《桃花源记》中所述十分相近,北京、武汉等地20余名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无论从自然生态特征还是从历史文化底蕴上讲,这里疑似桃花源原型。但拿认定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自然性、现实性、发展性、人文性和人本性、尊重和保护性等六个原则来考量,可以发现,最后真正认定哪一处武陵源、桃花源究竟谁是谁非并不十分重要,至为重要的应该是对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和创造、现实的福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起码的尊重和关切,有着长远的深思和熟虑,更应该是在兼顾本地和兄弟地区人民利益、共生共荣和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以联手合作为手段,以大力宣传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为契机,同时高歌东西南北武陵源、桃花源,对东西南北武陵源和桃花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积极寻求武陵源、桃花源历史文化游的路径,力争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快速发展,携手并肩,谋求地区人民福利最大化,最终作圆、作美世人千年不醒的桃花源大梦。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曾三易其稿,其中侯方域艺术形象的塑造必然是改动最多、反复最多的部分.孔尚任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以侯方域自况,所以陷入了类"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尴尬境地,其悉心塑造的侯方域艺术形象也引来了诸多议论,而且会继续延伸.  相似文献   

19.
寻找女人的桃花源——评杨丽达的小说《桃花塘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篇小说《桃花塘记》是桂林女作家杨丽达的最新力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解花雨和青娥在抵制父权制文化规范,拯救自我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解花雨患了抑郁症,青娥则陷入疯狂。然而,患抑郁症和发疯不仅是解花雨和青娥反抗的结果,也是她们反抗的一种具体方式。小说将叙述的背景设置在桃花塘精神病院并不是为了编织离奇的故事,而是要展示解花雨和青娥执着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的形象塑造融入民族话语,博得了不同时代观赏者的共鸣。文章将李香君的形象审美从民族话语中分离出来,借重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思考李香君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