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学术界对其图案特征的分析多局限于分类标准的需要。饕餮纹具有鲜明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其多变的形态下稳定与统一,与商周宗教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饕餮纹两侧配鸟纹,与目、眉构成神像,用以强化祖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对莫高窟第285窟,以及山西云冈石窟第7、8、12、30窟,河南龙门石窟古阳洞,甘肃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甘肃北石窟寺楼底村第1窟,东千佛洞第2窟,榆林窟第4窟等石窟中出现的兽面形象,大多认定为中国传统纹饰的饕餮纹。本文通过对此形象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此饕餮纹应为佛教文化中的"天福之面"(Kirtimukha)。  相似文献   

3.
饕餮、饕餮纹文化在我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久远。饕餮纹在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建筑瓦当上都得到大量的应用,其纹样变化莫测,含意丰富;饕餮的文化寓意在我国的历史中更是几经转变、褒贬反复。  相似文献   

4.
饕餮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朝前期,盛行于商周。青铜器出现于夏朝。《墨子·耕柱篇》记载,夏启“使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早期的青铜器多为素面。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纹饰是实心连珠纹和简单的变形动物纹。饕餮纹的出现一开始也是单线的简单形象,双目是空白的,而且各不相同。到商中期饕餮纹才逐步趋于成熟。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最早称其为饕餮纹,乃是宋代的《宣和博古图》,其中曰:“周饕餮尊纯缘与足皆无纹饰,三面状以饕餮,所以示戒也。”所谓饕餮者,一说为上古告尤面目之形象。尤者,乃上古传说中贪婪凶狠之徒。《…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今天,当代的音乐家会如何通过创新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刘红兵教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黄河风?华夏魂"中钢琴独奏曲《商之衡——饕餮纹的随想》,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图形中的共用形手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太极图、饕餮纹等。本文通过对传统图案中的共用形现象进行梳理,对其艺术语言进行考察和分析,整理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多种方法。并且,通过对产生这种独特艺术语言的文化环境进行探讨,和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共用形手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并非孤立的文化现象,在汉字、诗词与园林设计中也有着相似的手法,对思考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商周青铜器上大量的饕餮纹饰多被研究者做追根溯源式的研究,力求发现铸造者眼中的原形为何物,然而,对于已完全具备抽象能力的古人来说,创造出世间并不存在的形象并非不可能,越过探究原形的思维定式,从饕餮及其载体青铜礼器的功用——当时统治者采取的特有的政治及精神统治手段着眼,可以看出饕餮纹样带给人的恐怖、狞厉的感受正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囿于远古特有的认知方式,饕餮纹样的拥有者又将自身视为其所指的神的世界的一部分,二者一体的观念使得饕餮纹样中又蕴含着和谐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因这和谐是以客体对主体的压服主体对客体的利用为前提的,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编钟"在上古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其它乐器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宫廷音乐中的"上宾",在统治阶层的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中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钟体上的"纹样"就是其重要性的明证。回溯主体纹样"饕餮纹"的源流,发现这些纹样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宗教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早期人类的宗教活动中,伴随着青铜礼器,"饕餮纹"不仅象征着权力和意志,担任着"威慑"、"通神"这样特殊的职能,而且在各种大型的祭仪活动中它亦负载着多元的政治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青铜器的发明创造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飞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动力.高度发展的青铜文明不仅在我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史上极为辉煌,其灿烂的文化成就至今对世界都极富吸引力.对于青铜器纹样,鼎盛时期的饕餮纹样自然是焦点.文章试从饕餮纹自生的古代传说背景、神话定义以及三个发展时期的不同造型来分析其基本的文化定义.  相似文献   

10.
青铜器在商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在众多青铜器中纹饰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纹饰装饰着各种青铜器,起到不同的社会作用。在众多纹饰中主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等,还有云雷纹、涡纹等其他纹饰,这些纹饰在各种场合中起到重要的主要,服务于商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语音技能及语音意识能力对英语学习的成效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受母语负迁移和中学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英语语音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有诸多的障碍。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出发,英语学习者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提高语音意识、语音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管理自身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作者主要分析英汉思维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英语学习者时常会把本国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移植到英语学习中,以本族语言结构标准去比照英语语言结构。作者主要分析英汉思维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词汇和句法来探讨英语阅读中的母语思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影响阅读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以母语知识为先备知识的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必然会受其母语知识和思维的影响。本文从词汇和句法在阅读过程中造成的障碍来探讨英语阅读中母语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模糊容忍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克服由语言的模糊性造成的学习困难,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模糊容忍度.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学习者模糊容忍度情况,模糊容忍度和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听说读写四方面模糊容忍度的差异性,有助于认识和运用模糊容忍度来促进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6.
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语言迁移始终存在于目的语的学习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在各个方面受到母语的深刻影响,这就是语言的迁移,包括有“正迁移”以及“负迁移”.由英汉二种不同语系所带来的差异性会给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多“负迁移”的影响,给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汉英语言中都存在名词动词化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这一用法极为普遍;而汉语中这种用法则多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少。本文试图从名词动词化的概念、形成的动因和分类三方面进行分析,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加深对汉英语言中这一用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更多地欣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简洁、灵动之美。  相似文献   

18.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的精华。但由于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心理联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存在不等值现象。英汉学习词典作为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书,对英语习语译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能否正确理解源语文化特色事物和内涵,以及能否正确运用习语进行交际。归化/异化翻译各有优缺点,但对英汉学习词典英语习语的译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相反,是英汉语都具有的一个语法范畴。学者们从结构、语义等多维度对比,并予以研究。从被动语态的英汉语句法形式入手,在探讨其同异的基础上,将被动语态、主动语态的对立及其相应语言表达式形成的原因归于人的意识方式、意识焦点和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英汉互译中,英汉语的学习者会时常遇到一些在各自语言中形式相似、貌似相对应的单词和短语,有时二者是对等的,并为两种语言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而又有些例证中,英汉语字面上貌似对等,但真实含义却并不对等。研究英汉互译中不对等翻译的误区,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学习者避免一些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