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堂实践呼唤国学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并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在引导学生重视优秀文化遗产,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国学经典阅读是大有可为的。《论语》教学作为高中语文人教版语文选修课程之一,能否真正让国学经典教学《论语》从"走近"学生到真正"走进"学生,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07年在温州新课程培训大会上,张新强教师也说:“教材依然是例子。”这在《论语选读》教材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教材本身就是《论语》的一部分节选,我们的教学也就是通过这些节选的内容来让学生走进整部《论语》,走近孔子。所以《教师用书》中也特别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姜晓谨 《现代教学》2010,(10):64-64
《论语》中的每一则都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每节课前,我都会让全班学生抄写一则《论语》,然后按照学号顺序让学生依次讲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适时地加以点评,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促进记忆。同时,我引入介绍现实中的相关案例,拓宽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面,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全体学生背诵。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谢飞 《语文学习》2020,(2):13-15
教学目标1.探讨《论语》中“仁”的内涵。2.探寻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3.感受《论语》口语化、辞约义丰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辨式阅读理解《论语》中“仁”的内涵。教学难点探究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从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增设《(论语)选读》的选修课后,全省各县市高中都将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其重视度与必修教材旗鼓相当。这两年高考改革方案变化后,《(论语)选读》又成了IB模块选修教材,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但《论语》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传统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若能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孔子的距离,或许能激发他们对孔子的亲近感,从而在那个年代的历史年轮中理解《论语》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戈康 《文教资料》2011,(9):74-76
《论语》中关于饮食的观点,如:饮食与礼、与个人志趣的关系,以及饮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论语》中的饮食观适应现代人们要"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等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饮食已经不再是为了追求解决生存的问题。所以,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论语》中的饮食思想,不仅对人们更加健康、更加和谐地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而且可从独特的视角对《论语》的有关部分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论语》读本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材料,除了教师的准确理解和讲解,各种信息渠道也是学生了解《论语》的来源,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教师应有独立的而且持之有据的见解,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论语》等国学经典,从这一角度上说,王月琴的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语文教师以参考。  相似文献   

9.
实施《论语》文化教育发展战略,教师品读《论语》,感受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教师修养有关的论语名句,注重教师的精神追求,并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引导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一书,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孔子的论语看似凌乱无章节,其实每一句话都有独立的深意或历史背景.有的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的则通过对话告诉了我们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考证历史的重要依据.对历史的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文章就《论语》中的两则依据史实进行了详解,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一书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我们研究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从《论语》入手分析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好学乐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学行结合;道德教育思想,主张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授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人自然难以尽知。惟从《论语》传递的信息中,可大致窥其线索。《论语》表明,孔子师门业已形成,实施“君子之教”。它有别于一般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其授业过程为:为力行而学,因学而教。从而在授业文化源头上显示中西授业取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6.
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廷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17.
回到孔子语录的原意上去,真实而全面地理解孔子的思想。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希望孔子和弟子们的教育生活事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既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又要关注个体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18.
以《论语》中涉及师一弟子问对的记载为素材,分析其中弟子发问,孔子答与不答、如何解答;孔子发问有何特点,对弟子的回答作何表示;弟子对孔子的解答如何反应。从这一侧面窥测孔子施教的生动情景。  相似文献   

19.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20.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