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净所译《根有律》反映了唐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对研究汉语词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考释《根有律》中“分布”“痶痪”等词语若干条,以求补词典释义之缺失。  相似文献   

2.
义净所译《根有律》反映了唐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对研究汉语词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考释《根有律》中“惩息”“洒捩”等词语若干条。以求补词典释义之缺失。  相似文献   

3.
汉译佛经《摩诃僧祇律》中保留了较多的东晋时出现的新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晋汉译佛经《摩诃僧祗律》中有许多反映当时俗语或口语的词语,可以补正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以及始见书证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触恼”和“恼触”是同素逆序词,均源于汉译佛经.它们有四个义项:害;触犯、冒犯;招惹、扰乱;痛苦、烦恼.《汉语大词典》、《佛经词语汇释》等书在释义、举例等方面均有不妥之处,说明汉译佛经词汇研究是薄弱环节.汉译佛经在词汇训诂、辞书编纂和汉语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大型语文辞书在释义、举例等方面应该源流并重、义项完备、释义精切、例证准确.编纂高质量的大型辞书,要对历代文献进行全面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概括词义.  相似文献   

6.
《云谿友议》作为主要记载中晚唐诗人诗歌唱和与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受到研究唐诗者重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该书使用了一批新兴的常用词,保留了唐代的很多口语词汇;此书还有大量新词新义,仅《汉语大词典》引为书证的就有50条,本书在为辞书补充词条、提前书证上也可以起较大作用,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可说明此书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甚大”作状语最早出现于东汉译经,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译经续有沿用,用例甚多。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甚大”作状语在中土文献中极为少见,我们只在《太平经》、《太平广记》、《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几部文献当中发现了几个例子。所以,“甚大”作状语能在中土文献中出现,是佛经语言现象“直接移植”的结果,而其不能真正融入汉语,则是因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抵触。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汇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汉译佛经。《汉语大词典》在编撰过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多以中土文献为主,未能充分运用佛经语料,故相关词条的书证多为晚出。据考证,《汉语大词典》中很多用例可以前推。这里略举数例,以期有助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汉语大词典》等辞书的编纂修订。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词汇学、词典学的相关知识,以唐代墓志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汉语大词典》始见例的滞后和孤证进行一些补充,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义净译经中包括大量的口语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语料价值,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但近年来对汉译佛典的研究和利用主要集中在汉魏南北朝时期,而众多的唐代汉译佛典还未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我们简要地分析一下义净译经的语料价值,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所收唐代墓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墓志材料,对《汉语大词典》在收词和例证方面的不足予以弥补,以期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古、近代汉语是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汉语史研究领域,其中,又以唐代为分界线。近百年来的唐代词汇研究,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了唐代词汇研究的概况,评介了有代表性的成果,用粗线条勾勒了唐代词汇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译经写经以及弘扬佛教教义的过程中与汉语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而产生了许多汉语新词新字,许多衍生词汇中也带有了佛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诸如双音化、多音化趋向等语言现象,更为后世的翻译、不同语言互相交融树立了范本.佛源词汇的产生、发展有众多不同的方式,本文旨在从佛教汉传过程大致发展历程,尤其译经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对佛源词汇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清水江文书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数量最多的近代民间文书,其形成年代跨越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个阶段,具有内容丰富、口语化强、真实可靠、数量庞大的语料特点,其词汇研究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折射近代黔东南民族地区的特殊社会历史现象;二是反映早期黔东南汉语方言的词汇现象;三是记录早期黔东南地区的语言接触事实;四是出现一批清末民国时期的新词新义。  相似文献   

15.
《庚子西狩丛谈》是一部根据口述记录成书的见闻实录。因其“耳入而笔出”的特点,所以在语言上很有特色。其一是口语化特别强,保留了很多当时的语汇和方言土语;其二是书中有一些在清代开始使用的新词,也有一些在清代产生了新义的词语,这些新词新义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协状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南戏作品。它所使用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宋元时期的语言特征,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之一。本文就相将、惭愧、撺掇三个词语进行了描写分析,探索其语义分布情况,追寻其意义演变轨迹,尽可能地将共时、历时研究相结合,突出《张》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词汇学、词典学的相关知识,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研究语料,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系,对汉魏以来墓志词汇进行了研读,发现部分墓志词汇研究可以弥补《汉语大词典》例证之不足,我们的研究将有助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从一个侧面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词汇输入汉语中,经过引申发展,这些佛教词汇和汉语词汇融为一体。有些汉语词汇由于在佛教申的广泛使用,变为佛教专用语,有些汉语词汇被佛教借用后虽又成为汉语的一般词汇,但其意义则是来自佛教用义的,造词时的本义却不通行了。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