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其认识论出发点及论证等方面蕴涵了现象学视域。而就现象学视角而言,本质直观可作为解读异化劳动的可能方法。在此方法的导引下,异化劳动将呈现为一个全新视域并生发出一系列寻问,这些寻问是对异化劳动现象学方式的寻求。而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自由自我决定的价值取向印证了马克思自由自觉的劳动本体论,并且其"生活世界"与"技术人"思想等构成了现象学对异化劳动审视的现实向度。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曾被马克思称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被当今不少研究者认定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起源地和秘密".本文试从异化与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实践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四个方面,分析这两个"诞生地"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教育研究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行动,个中原因是长期以来科学思维的误导.现象学开启了一条切近人之具体性的崭新路向.教育现象学通过其独特的运思路径、言说方式与行动策略,敞亮了人之"诗意栖居"的返乡之旅.  相似文献   

4.
"异化"概念包含着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即,当说一种东西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左右人时,就有一个预设在里面,即,这种东西本来应该属于人,为人所控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第一个规定性,劳动产品的异化时潜藏着工人的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工人的预设;在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第二个规定性,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时潜藏着劳动本来应该是为人所自由掌握和运用的人的本质的预设;在阐述"异化劳动"概念的第三个规定性,人的类特性的异化时包含着自由自觉性本来应该是人的类本质的预设.挖掘出马克思《手稿》中的应然预设,有助于我们对《手稿》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40年代,梅洛一庞蒂从现象学角度集中讨论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把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以往哲学二元论的批判,二是对实践唯物论的阐述.他指出,对二元论哲学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与现象学结合的理论起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的系列概念如"人的对象"社会性""历史辩证法"等,均可从现象学角度做出"完美"诠释.梅洛一庞蒂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象学解读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在本质上误读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概念。文章主要阐述《手稿》中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为依据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描述对人的本质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论述,劳动产品异化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否定,劳动本身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异化劳动思想,并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根源和原始推动力。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虽然直接源于人本主义者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但却是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扬弃。他用辩证法研究社会政治和经济现象,从而得出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不但颠覆了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对西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形态和现象学运动、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思三个层面的思考表明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有着思想关联。因此,20世纪末期开始,国内学者基于现象学的理解视角,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问题、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问题、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问题,自觉地在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比对或交融性研究。但是,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发展,即在理论的解释力和研究的理论类型上尚有拓展的空间。这样,国内现象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和马克思的文本解读就为马克思思想的实践现象学研究范式提供了一种理路。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实践哲学——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胡塞尔用"回到事情本身"和"生活世界"理论为现象学奠基的时候,它所蕴涵的"前概念的"追求已经开启了超越概念、走向实践的路向。在后续的现象学哲学家那里,这一路向被继续深刻地推进着。由此可以看到现象学走向实践哲学的学理联系和历史轨迹。从实践哲学视角探索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意义为单元,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线索,把意义这个开放的、没有边界规定的单元组织在一起,形成其理论建构。这样一种理论建构,能够始终朝向事情本身的原初、直接、丰富和生动的样态,能够真实地参与教育本身,获得教育本身应有的效果,在实践中实现自身。  相似文献   

10.
异化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活动产物对人的奴役是私有制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在思维中用异化概念来把握这种现象,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卢梭的权利转让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异化理论,再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从认识迎来说,表明了人类认识的某种深化。但异化劳动理论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极限,而是一个环节。马克思后来摒弃了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发展到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从这两个伟大发现回到异化劳动理论,甚至回到  相似文献   

11.
"异化"一词虽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他在<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做出重新的解读,在劳动中阐释了"异化"的含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异化劳动"的表现,从而得出人的本质的复归要靠实现对异化的扬弃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从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其异化劳动概念更是如此。也正是如此本文就主要讨论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起奠基作用的关键概念——异化劳动概念,为理解马克思的与此有关的问题提供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对象性存在的概念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有重大影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实际上包含着从四个维度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即:"感性对象性存在""历史-社会性存在""类存在"和"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些构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异化劳动和作为前提的私有财产,即私有制,二者孰为本原之因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对揭示私有财产的原因具有意义,但其局限性乃在于确认异化劳动的私有财产的结果,而对异化劳动的前提则缺乏探究.作为前提的私有财产,即私有制,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在科学唯物史观视域内的异化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分解.在异化生产力中,异化的私有制关系是异化劳动的应有之义和不可或缺的条件.马克思在阐述共产主义时,就显示出了从异化劳动思想向着唯物史观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渡.《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述评》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揭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入手,阐释了这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命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逻辑前提,其理论内涵应历史地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意义重大的理论建树;论证了"异化劳动"可以创造美,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一节对"资本-劳动"内在矛盾的揭示,绝不是对《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法"的简单摹写,而是对整个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结构性剖析,典范性地展示了以"具体的总体"为核心的辩证法的总体性运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辩证法的现实主题是以"资本-劳动"的矛盾运动这个"具体的总体"为核心问题对现代社会进行总体性批判和重构,在思维方法上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经验实证性范式的尝试性融合,开启了走出德国观念论辩证法、创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科学抽象法"之思想征程。而在走出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过程中,费尔巴哈所开创的感性原则和具有经验论传统的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颇有启示。在此意义上,只有将"资本-劳动"辩证法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辩证法的"具体的总体",才能深度把握其辩证法的肇始性思想史地位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的关于异化理论的重新解读,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奥古斯丁的上帝的问题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哲学视角: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看上帝,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看信仰。奥古斯丁提出的上帝作为人类精神异化的产物,作为一种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不是单纯的人类大脑的灵感冲动,它具有深刻的根源,它所表现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超越与追求。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为我们重新理解上帝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答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从马克思对人是"对象性存在"的本质规定出发来解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象性存在包括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两者都以实际劳动为中介,因而考察人的存在方式必然要考察人的对象性实现的状况.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寓于对象性存在这一规定中.因而从对象性存在出发考察异化劳动更能廓清异化劳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理论是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非课题性、主观性、相对性、奠基性等特征。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一方面,既是客观实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主观先验的世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只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两条通道之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他的“生活世界”。虽然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已经包含和超越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之争,马克思明确提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然后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但学界对此观点尚未达成共识。如要彻底理解马克思的命题,必须结合马克思文本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概念作出新的澄清,才能进入对二者关系的讨论。沿此路径,我们便能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能顺利瓦解国民经济学视野中私有财产不可动摇的既定事实,同时也为扬弃异化劳动基础之上的私有财产寻找人类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