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欠“打”     
《初中生》2010,(6)
从前,有兄弟四人进京赶考,商量每人说一句,凑成一首诗,应付考试。四个人走在乡间的一条小河边,大哥说了第一句:村外小河旁。二哥看见河边两行柳树,说了第二句:  相似文献   

2.
唐朝山水诗人王维写了一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的诗,题目是《送梓州李使君》,诗中四句,云:  相似文献   

3.
“宝玉乞梅”是第五十回一个情节片段,回目是“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可是,要弄清这个情节,前边要从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看起,后边要看到第五十一回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止。原因是宝玉乞梅的动因在于芦雪庭联诗,而这次诗社宴集非同往回,平添了香菱、宝琴、岫烟、李氏姊妹诸人,因而需从香菱学诗看起,并弄清宝琴等四人如何阴差阳错凑到一起来的;联诗、乞梅是十分高雅的事,事前却有一幅  相似文献   

4.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5.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6.
从前,有一人告诉旁人说,他读过一首写虎的诗,诗做得好极、妙极,只有四句,便把虎的威武全描写尽了。听的人问:这四句诗是怎样写的?他说:头一句写的是一只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写的是这只虎不知为什么感到很苦,原句我记不起来了。听的人又说:既然第一二句记不起了,就说第三四句吧。这人抬头想了好半天,说:第三句的意思是我忘了,只有第四句记得明明白自,是说这只虎如何如何的凶。  相似文献   

7.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8.
王涯历任六代朝臣,也历尽宦海沉浮。他以宫怨与闺怨为主的怨女诗占其存诗的一半。王涯以宫人之怨表现出他对帝王之变与官宦之争的愁怨,并以征人之志与闺人之怨表达出他空有铮铮铁骨却无赫赫战功的愁绪。无论是宫怨诗,还是闺怨诗,它们都是情景交融、辞丽情深的。另外,闺怨诗还比宫怨诗少一分怨,多一分情。  相似文献   

9.
李凌 《教学随笔》2014,(7):94-95
逆挽诗又叫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逆挽诗的最大特点是作者在它的开头,故意以极其普通的语句下笔,给人造成一种平淡无奇甚至足大失所望的感觉,可到诗后,尤其是结尾,却以出人意料的飞来之笔和逆转成奇峰之势,化腐朽为神奇,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0.
边塞人喜读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首推王之涣的《涼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并不费解,然而有趣的是,这首诗的开关四字,又作“黄河远上”。两种异文并存,这四个字,今天已经很难根据底本断其是非真伪,而只能根据诗中的情理意境判其优劣高下了。于是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艺术鉴赏中,展开一场颇为有益的论争。  相似文献   

11.
南宋后期诗坛,在永嘉学派钜子叶适的扶持下,“永嘉四灵”占有一席之地,影响深远。所谓“永嘉四灵”,是指当时的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等四位诗人。明代学者徐学聚的《两浙名贤录》说,自乾道、淳熙以来,道学盛行,诗坛冷落,永嘉诗人潘柽创制晚唐体,“而师秀与徐照、翁卷、徐玑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永嘉四灵”应运而生。 徐照,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有《芳兰轩集》,诗259首。徐玑,字文渊,号灵渊,有《二薇亭集》,诗164首。翁卷,字灵舒,有《苇碧轩集》,诗138首。赵师秀,字紫芝,号灵秀,有《清苑斋集》,诗141首。四人生活遭遇相似,创作主张一致,旨趣相投,诗风相近;字号中均含“灵”字,又都是永嘉(今温州市)人,故称“永嘉四灵”。其中赵师秀是宋太祖八世孙,南渡时徙永嘉。“四灵诗,赵紫芝为冠”。①  相似文献   

12.
一、师生争执因一字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以深深的启示。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听语文老师讲授刘禹锡的诗歌《望洞庭》时,跟语文老师说:诗中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不正确,应该是‘遥望洞庭山水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诗中,有两处人人熟知的“孤帆”:一个是《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个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对这两个“孤帆”,有的人一带而过不加解说,有的人认为是船的借代,这真是浪费了好诗。其实,这两处“孤帆”就是孤帆,而且都有妙不可言的诗美。  相似文献   

14.
对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人们从书法角度欣赏的居多。其实,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诗序名篇,只是以前一直为其鼎鼎书法盛名所淹。后人多临习其字,少研读其文。《兰亭集序》其文鲜为人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萧统编纂《文选》时将其排斥在外,其中有一个理由是说它“有惜时悲痛之意”,其实是冤枉。一股都认为这篇诗序分为三个层次,通篇着眼在  相似文献   

15.
<正>苏东坡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颇含哲理的诗对我所谈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以琴喻人,可比后进生;以指头喻人,可比教师。后进生这把琴能否发出悦耳之声,就看教师的"指上功夫"如何。我认为,教师的"指上功夫"要深含"四心"——责任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一、责任心是前提转变一个后进生要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责任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后进生并非永远是后进  相似文献   

16.
诗是用语言做媒介,画则是用线条和色彩做媒介。但一首好诗往往被人们说成是一幅画;同样一幅好的画又往往被称为是一首妙诗。然而诗与画的融合并非易事。莱辛说:“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我想用诗家之心、画家之意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无疑也是一位具有精微  相似文献   

17.
听古诗公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不禁想起博尔赫斯的警语:"把诗交到一个不懂诗的人手里,就像把一把剑交到一个小孩子手中一样危险。"原本妙趣横生,形象生动,给人无限美感的诗歌,经由教师"引导""讲解",反倒美感尽失,诗味全无,实在让人心痛。教学现场一:  相似文献   

18.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9.
诗文有一篇之“眼目”.一经点出,就能对此文或此诗一眼看到底。有的诗眼目十分分明,如陶渊明的《止酒》,眼目是一“止”字。此诗不仅题目有一“止”字,诗的每一句都有一个“止”字,点明题意即停止饮洒:这种诗乃游戏之作。以文而言,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历来为人传诵。这篇文章的眼目是一“不”字。钱锺书先生的《管  相似文献   

20.
张舒 《语文天地》2015,(7):54-55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词亦有眼。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抓住这个字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把握住全诗的行文脉络。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句进行品鉴,看其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关于诗眼,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