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世纪以来,柏拉图著作的真伪问题成了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柏拉图生平最后一部作品《法义》(旧译《法律篇》)成了众矢之的。有一批学者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证明《法义》是"伪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学者力证《法义》是"真作",随之而来产生了大量不同学派的翻译版本,不同的解读版本,为我们呈现出《法义》文本研究的不同面相。本文关注的是《法义》的真伪之争、版本源流以及解读路径三个主要问题,通过解释经典文本阐释的三个维度,以期复归古典思想之"客观"面貌,反映现代研究者的思想路数,揭示《法义》的解读门径。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即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当然,"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意义的生成"往往需要探究文本后面的一些心理、社会的因素,这时候,引进相关的‘同题’、‘异质’的文本材料,往往能够使得课文中模糊的意义显得清晰起来"。这种引进材  相似文献   

3.
从<高尔吉亚>的戏剧形式入手,着重探讨了文本里几个含混不清的场景细节,并通过对照柏拉图其他对话作品,分析这些细节在整个作品里的含意和作用,由此揭示出<高尔吉亚>的某些整体特征和作者柏拉图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需要平等、和谐的氛围,需要追求对话的质量。由于习惯的定势,老师往往不知不觉地扮演着"领导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限制。而学生处于"受收状态",是"受  相似文献   

5.
黄华 《教书育人》2011,(22):36-37
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忽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教师应想尽办法让孩子很好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了解写作背景,有效对话作者心灵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时,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对话",目的是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  相似文献   

8.
魏星 《教学与管理》2005,(10):46-4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的本质界定为"对话",这就意味着,"文本"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伙伴.也只有通过深入的对话,达到"物我合流的交响",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赋予教材文本以生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善于和这个对话者"打交道",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主题的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互不碰撞的对话"等问题,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流失、浪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它采用朴实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富有张力的写作表现力来展示大师心中的夹竹桃。物我相融,托物言志,是这类文本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语言来感悟季先生的人文情怀,领会他"物我相融"的写作情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学对话",《语文》实验稿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2011年版课标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了"教科书编  相似文献   

11.
思辨性阅读,基于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项脊轩志》教学中,还原文本将作者和作品放回历史节点,解读会更合理、更深入。以细读为基点,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有了设计的灵感。两个教学环节——"文本还原,探究作品主旨"和"指点方法,建立理性态度",都是基于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在庞德著名的《比萨诗章》的碎片文本中,有两种哲学思想把各种碎片统一在一起: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庞德通过秩序和德性两个核心概念,借助一些经典意象如"光"和"水"等构建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在庞德的想象中,"光"的意象既指新柏拉图主义之"光",又指儒家之"明";"水"的意象不仅象征新柏拉图主义的"理智",而且象征儒家的"仁者"和"知者"。光和水的流溢不仅暗示着秩序,也象征着善或德性的传播。庞德构建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在两者相互融通和对话中,为地狱般的西方世界探索灵魂改造之路或天堂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于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是指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因此,这种阅读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的"凭借",编者常常把适宜于教师和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预设在作品前面的"预习提示"或作品后面的训练题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整合作者与编者的预设信息,就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其间,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无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师生的"潜心会文本",其它任何形式的对话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因此,语文课堂首先必须植根于文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分析了三个关于"知识"的定义,其中第二个定义称"知识就是真信念"。我们想要分析的201a-c一节反驳了这一定义。照理说,无论是从文本本身,还是从文中苏格拉底的态度上讲,这一反驳都应该是简洁明了的。但是,现有对此的阐释不仅相当复杂,而且还引发了诸多困难,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柏拉图知识论的理解。实际上,这一部分论证的核心不是对比知识和真信念,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真信念"并不涉及知识性的"真",因而也就不可能是知识,从而反驳了"知识就是真信念"。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三作文复习中,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围绕高中作文教学任务,以相关专题为依托,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写作思维的点拨、文体的过关训练及作文的升格训练.教师往往把高三的写作复习与文本(高中各模块的文本内容)解读割裂开来,未能注重"与文本对话"的写作效应.写作复习应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8.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标将"对话"列为现代课程重要的主题词,成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阅读"。这里我想阐述的"对话",应是真诚的对话,为什么是真诚的对话呢?笔者认为,文本的"读说听写"全是在"阅读——思考——感悟"中进行的,"读听"包含思考、感悟,"说、写"就是在思考感悟基础的"对话",这里的"对话"是真诚的,进入文本的阅读"对话",带有一种理性的思考,进入写作状态的"对  相似文献   

20.
议论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文体,要求论点准确明晰、论据典型丰富、论证严谨合理。在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围绕议论文的三要素来展开教学。本文以肖培东老师的《怀疑与学问》一课的教学为例,精准分析了肖老师议论文教学的特点:以"思"为核心,在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中层层剥茧,从而厘清文本思路,揭示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